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成都生态环境持续提升背后 藏着哪些“全国首创”?

2021年08月25日07:57 |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小字号
原标题:成都生态环境持续提升背后 藏着哪些“全国首创”?

2016年,成都市优良天数214天;2020年,这一数字变成280天。五年来,成都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大气十条”,印发实施了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大气污染防治年度方案及其考核办法、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分年度下达实施计划和考核细则,以优化调整“四大结构”为抓手,连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持续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控和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这其中,有不少创新举措,成为全国首创。

多个全国首创

推动大气治理方式创新

挖掘机、起重机、装载机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它们体积大,污染排放也不小,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成都创新监管方式,于2018年在全国首创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标志和排放监管制度,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制定相关国家政策的实践样板。

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截至2021年7月底,成都累计备案非道路移动机械74607台,其中企业完成注册登记7546家,企业机械完成登记备案17773台。从保有结构看,国Ⅰ及以前机械占比为6.3%;国Ⅱ机械占比为42.0%;国Ⅲ机械占比为49.8%;电动机械占比1.9%。

“2018年以来,我们持续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备案登记和标志管理工作,将工程机械纳入移动源排放监管范围。自2018年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后,2021年再次对市级划定的高排放禁止区进行优化调整,限制标准由国Ⅰ及以下提高至国Ⅱ及以下。相较于2018年,国Ⅰ及以前机械备案占比由13%下降至6.3%,老旧工程机械逐步淘汰,机械结构不断优化。”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全国首创方面,成都在臭氧防控上也取得突破——今年7月,出台全国首个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成都重污染天气应急水平,减少臭氧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和污染程度。但其实,早在2017年,成都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夏季臭氧防控行动,积极探索成都臭氧防控新路径;2020年7月结合复工复产实际,创新开展小微工业企业“义诊”帮扶活动,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8个行业小微企业VOCs治理系列手册。

此外,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成都还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并首创推出“蓉e行”交通众治平台。

发挥科技力量

大数据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

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是成都大气环境治理的特色亮点。记者了解到,成都在全国率先开发“大气污染源电子地图”,将27万余户固定污染源企业动态清单标注于上,提高了固定源点源化率;连续13年系统开展颗粒物源解析工作,是全国唯一连续开展此项工作的城市,促进大气治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其自主开发的空气质量预报系统,7日空气质量预报等级准确率超90%,未漏报一次重污染过程。

“这些数据有力说明,成都的大气科研能力是全国一流的。”上述负责人表示,不止如此,成都还建成市级空气自动监测微站660个;在西部率先建成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站(超级站),大气综合观测能力在全国领先;并自主研发了成都平原经济区中长期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创新实现了成都平原经济区八市月度和季节尺度的空气质量数值预报。

与此同时,成都科技治气的大数据信息化水平也走在全国前列。据介绍,成都创新打造的“数智环境”系统,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作为全国6个优秀案例之一被广泛推荐。

通过“借智借力”,在全国率先成立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贺克斌、张远航、柴发合3名院士(专家)领衔指导,为区域臭氧污染防治提供了科技支撑。此外,成都还获批设立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建设中环院成都创新研究院。“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大气科研,建强院士(专家)工作站,深入开展臭氧与PM2.5协同控制研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研究,持续开展VOCs组分观测、VOCs来源解析和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同时加强科技成果应用,加强电力监控系统安装和园区VOCs网格化监测,扎实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向纵深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成都日报记者 缪梦羽 李菲菲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