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万亿蓝海市场,四川省首个氢能产业园区在郫都区“生根发芽”
【探访故事】
8月13日上午,成都市郫都区,由东方电气集团投资15亿元的东方氢能产业园内,只见林立的塔吊和忙碌进出的工程车辆、运输车辆。这个成立不久的全省首个氢能产业园区,已有6家企业入驻。未来,氢能产业链将在这里“大展身手”。
氢在我们身边很多地方都存在,比如石油、天然气,还有水——这是氢最主要的存在形式。研究人员用电对水进行电解,把氢从水中分离出来成为气体。这种气体用作燃料,燃烧后又变成水,没有污染。
2010年,东方电气集团开始研究把氢作为燃料用于给电池发电。2018年6月,由东方电气提供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的成都首批10辆自主研发、本土制造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进入商业示范运行。
目前,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郫都区已有100辆,在12条公交线路上运行,安全运营总里程达700万公里,并配备了全省首座加氢站。氢燃料电池还销往贵州、安徽、陕西、江苏等省份。凉山、德阳等市(州)及省外不少地方,都在陆续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按照相关规划,“十四五”期间,四川将推广6000辆氢动能车,其中大部分是重型卡车。
东方氢能产业园内,已吸引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入园,涵盖氢燃料电池研发、检测、运营等多个领域,在将来形成一个齐备的产业链。
除郫都外,四川以其他形式生产氢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在炼化、合成氨、电解食盐水、焦化、钢铁等领域有规模以上企业45家,有很多工业副产氢;四川天然气、页岩气储备丰富,也能用这些化石能源制氢。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支持氢气汽车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下一步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研究推动将氢气内燃机纳入其中予以支持。相关数据显示,前7月,我国氢能产业名义总投资金额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长超90%,一个万亿级新赛道——氢能市场正孕育而出。
【行业画像】
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良好的供能手段和储能载体
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依靠单一的能源结构,氢气燃烧的产物仅为水,不会产生有毒气体或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可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效应。
四川氢气来源多样。可再生能源制氢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水电装机容量8414万千瓦,电解水制氢潜力巨大;工业副产氢方面,四川在炼化、合成氨、电解食盐水、焦化、钢铁等领域有规模以上企业45家,工业副产氢丰富;化石能源制氢方面,天然气资源储量超7万亿立方米,页岩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约1.2万亿立方米,可利用天然气、页岩气等发展化石能源制氢。把氢能作为绿色能源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四川实际。
四川能源结构中,水电占比近八成,但受制于输电通道限制,存在弃水弃电现象。氢能不仅可作为燃料,也可作为能量缓冲载体,四川剩余的水电,正好可以生产电制氢,让电变身氢气就地就近存放起来,作为一种储能手段,避免弃水弃电。(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之飏)
【专家短评】
●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智慧氢能系统实验室副主任 李文颖
用好先发优势 发力“供给端”“装备端”
实现双碳目标,氢能最大的优势在于零排放,燃烧释放能量后只排放水,不产生环境污染。
但是,受制于成本和制度约束,目前氢气生产方式还主要是煤制氢,也就是“灰氢”,生产过程还是有污染排放。
要生产无污染的氢气,需要用水来进行电制氢,这种氢被称为“绿氢”,生产方式无污染,但需消耗大量电能。
水电资源丰富,是四川生产“绿氢”供给无污染氢能的优势。但是,由于氢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和运输受到严格管控,如何在电价便宜、交通方便的地方用电生产“绿氢”,考验着四川水电输电能力,更考验着四川制度突破的勇气。
供给低成本“绿氢”,只是基础部分。发展氢能,本质上是对能源行业进行洗牌。在这个全新能源赛道里,四川已有先发优势,出现了东方电气、中材科技等知名企业。
但是,先发并不意味着获胜。在氢能领域,有先发优势的四川,应尽快考虑整合全省相关优势资源,打造一批氢能先进制造业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只有占领这个赛道里装备制造环节的中高端,才能避免在未来氢能领域“原料供给”角色,有更大话语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