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山鹰的坝子”上开出最美的索玛花

——广安综合帮扶凉山脱贫攻坚工作昭觉报告

2020年10月29日09:03  来源:广安在线
 
原标题:向总书记报告:“山鹰的坝子”上开出最美的索玛花

全省规模最大的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沐恩邸社区。

昭觉县城地标——革命烈士纪念塔。

9月,凉山州昭觉县,无论广场、宾馆、商店,有电子显示屏的地方,脱贫攻坚迎检验收倒计时每天更新。强烈的紧迫感萦绕在每一个人心头。

千年梦想,决胜朝夕。脱贫攻坚战役收官在即,为了交出更加喜人的“战报”,广安区委副书记,昭觉县委副书记(挂职)、县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陈松柏,带领着广安奔赴昭觉的38名帮扶队员,与昭觉人民一道,不分昼夜奋战在第一线。

同心追梦,昭觉正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奋起直追:一个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园相继建立,一个个“养牛村”“花椒村”不断兴起……昭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向最美好的未来。

昭觉城,彝语意为“山鹰的坝子”。这个坝子上,将开出最美的索玛花。

打最难硬仗 响应号召,到脱贫攻坚最需要的地方

不到昭觉,不算到凉山。

这是因为,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曾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彝族人民古朴神秘、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与人文景观在这里汇聚、展现。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使昭觉成为人们了解凉山的窗口。

昭觉,位于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三州三区”之一的凉山州,是四川脱贫攻坚战中最后摘帽的7个贫困县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始终惦记的地方。

山高路远,千里迢迢。2018年2月11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与彝族同胞拉家常、聊产业、话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习近平掷地有声的承诺,彰显了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4个多月后,四川向凉山深度贫困发起总攻号令。2018年6月30日,广安39名战士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带着省委、市委的嘱托,义无反顾地投身凉山州脱贫攻坚第一线。

到凉山去!到昭觉去!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意味着一场接一场艰苦卓绝的硬仗。

广安区委副书记陈松柏,从省委书记彭清华手中接过昭觉县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旗,代表5300多名从全省各地闻令而来的帮扶干部立下军令状。他没想到的是,广安到昭觉的帮扶工作队员们,都主动请缨,争先恐后。

深知大凉山的苦,好不容易走出大凉山到广安区任教的乃保么阿果,主动找到校长请命,“我是彝族人,我懂彝区风俗习惯,我去最合适!”

毕业于西昌师范学院的张朝霞,听说有机会到昭觉工作,主动报名,“大凉山培养教育了我,我有义务回报母校。”她含着眼泪,把4岁的儿子、6个月大的女儿托付给了丈夫。

正筹备婚礼的年轻女孩王春,为了加入这个光荣的战队,和男友商量后,毅然推迟了婚期。

…………

舍小家、顾大家。每一个帮扶队员,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舍弃温馨的家庭生活,主动请缨到脱贫攻坚最需要的地方去,无怨无悔。

做最实干部 主动融入,用广安经验滋养凉山大地

到昭觉县日哈乡觉呷村当驻村工作队员,孔茂林没想到会这么苦。

“锅碗瓢盆什么都没有,过了三四天都只能靠干粮充饥,后来才找到一个烤火炉煮方便面。”那时的苦,孔茂林一生难忘:白天停水,晚上停电;十天半个月洗不上热水澡,从河里抽水上来,加点明矾便成了饮用水;没有手机信号,联系家人报个平安都不容易。每一个夜晚,孤独感、无力感便会涌上心头。尽管如此,每天早上,孔茂林都会端端正正地挂上工作牌“亮身份”,精神抖擞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主动融入,迎接挑战,才能打开局面。

“亮身份”彰显着主动融入的决心。帮扶队员“亮身份”——通过佩戴工作吊牌、摆放悬挂工作牌等方式,让帮扶干部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铭记责任,服务群众。到昭觉县之后,这个活动便在昭觉县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中开展起来。

到昭觉后,语言不通成了帮扶干部们施展拳脚的束缚。编写彝语教材,举办彝语培训班,提升彝语交流能力;建立“驻村帮扶干部+村三职干部+社长+党员志愿者”的队员包片责任制,共同抓工作,语言交流障碍等困难迎刃而解。

融入昭觉的同时,帮扶队员们时刻关注广安发展动态,及时将广安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与昭觉帮扶工作相结合,让广安经验促成凉山脱贫之花绽放。

2019年2月,为期3个月的“转观念、转作风、提能力、抓落实”活动在广安展开。同时,干事创业的新风吹到了昭觉。学习广安经验,“转作风、敢担当、提能力、抓落实”活动在昭觉县综合帮扶工作队中红火展开。

比作风看执行力、比担当看有作为、比创新看创造力、比实干看主观能动性……活动推动综合帮扶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对不作为及“懒散拖”专项问题进行强力整治。

如何把广安区在脱贫攻坚中积累的一些好做法和经验,因地制宜“嫁接”到昭觉县,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陈松柏身先士卒,组织帮扶队员进村入户,吃透乡情、村情,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帮扶队员自带10余辆私家车和2台摩托车,自掏油费,深入辖区开展大调研。

大调研并非走走看看。当智囊、做参谋,每个帮扶队员站在全局高度,积极为昭觉脱贫攻坚出“金点子”、想好办法,投身到“我为昭觉脱贫攻坚献计策”活动中。

建立乡镇安环手术室、实行抗病毒治疗点下沉乡镇、建立昭觉首个社区戒毒康复心理矫治工作室……一个个“金点子”陆续得到转化,推动昭觉实现新的发展。

广安帮扶干部把昭觉当成家乡,尽心履职,个个争当榜样,个个争做示范。

啃最硬骨头 各展所长,开启彝家幸福文明新生活

“帮扶干部要带着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学习千里马驰骋疆场,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为可爱事业而奋斗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的脚印而自豪。”2019年3月,市委书记李建勤率队来到昭觉,他希望帮扶干部要满怀火一般的热情,干成一番事业。

“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这样的豪情在每一个帮扶队员心中燃烧。帮扶队员们发挥专业专长,组建医疗卫生、规划建设等14个专业工作分队。大家各展所长,以“一团火”精神投入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是最硬的骨头。由于恶劣的地理环境的限制,一方水土已经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成了大多数彝族群众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

“如果没有国家花大力气给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到自然环境和就业环境好的地区,他们不知道还要奋斗多少年才能走出大山,可能永远也走不出。”深知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艰巨,陈松柏仍义无反顾接下了这个重担。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民心工程、更是政治工程,容不得半点闪失!天天跑工地,陈松柏毫不留情:对进度慢的施工企业约谈一批、进度特别慢的施工企业接管一批、没有按时进场开工复工的施工企业附属设施工程竞争性谈判资格取消一批、质量监管不到位的施工企业处罚一批。陈松柏牵头组建规划建设工作分队,制定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验收流程图,设立4道验收程序,狠抓设计和质量监管环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节约资金8000余万元。

陈松柏带领帮扶队员与当地干部强力推进,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面如期完成。今年5月10日,凉山州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迎来群众搬迁入住。这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3914户、18569名贫困人口,涉及28个乡镇、92个边远山村。看着彝族同胞高兴的笑脸,陈松柏终于松了一口气。

从搬进新家开始,28岁的阿牛阿呷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今年5月,从拉一木乡搬进沐恩邸社区,阿牛阿呷晚饭后都爱到广场上跳舞。

“之前村里都是土路和泥坝子,走路都费劲,更别说跳舞。”村里没有路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跳舞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不仅可以跳舞,阿牛阿呷还细数起如今的好日子:新家水电齐全,一年四季能洗澡;学校、医院、游乐园一应俱全,孩子更加健康快乐;附近工厂可以打工,不担心收入。阿牛阿呷“舞”与伦比的新生活开始了。

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帮扶队员们仍在努力:

帮扶工作队会同县妇联在全县191个贫困村建立“里鲁博”超市,组织村民参加公益活动、卫生评比等活动获取积分,兑换超市物资,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建立贫困户移风易俗责任制,帮扶队员主动对接帮扶贫困户,开展集中感恩教育50余次,示范履行贫困群众移风易俗责任;

胡小波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村“两委”成员、老党员、保洁员进行督促,发现村民不文明现象及时制止;

郑军倡办小食堂,示范汉族烹饪技术,改变彝族群众吃“坨坨肉”的饮食习惯;

王春林、唐剑锋、王小平,自筹资金、自己动手改造旱厕、修建浴室,组织当地群众参观、体验感受,引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移风易俗,打赢精神脱贫战。全县的社会风俗风气,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嬗变,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蓄最强动能 持续造血,撑起脱贫攻坚不倒的支柱

三年帮扶,终有结束的时刻。“只有让老百姓持续稳定增收,我们才能安心,离开的时候不留遗憾。”陈松柏和帮扶队员们心里,不仅装着昭觉能否脱贫摘帽,更牵挂着老百姓的未来。

产业“造血”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抓好了产业发展,彝族同胞们持续稳定增收就有了保障。曾经,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让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过去的昭觉,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户大多是自给自足,县里基本没有一个成形的产业园。

刚到洒拉地坡乡挂职党委副书记,卢建勇就把产业发展放在心头。深入调研后,卢建勇选准了方向,“洒拉地坡乡地势较为平坦,非常适合种植高山蔬菜。”

尽管是一片广袤的平坝,但因为气候恶劣、环境艰苦,洒拉地坡乡被老一辈人叫作“烂坝”。卢建勇下定决心,在“烂坝”种出“金元宝”!

2018年,卢建勇和乡干部一起,想方设法引进了云南一家蔬菜种植企业。蔬菜试种成功后,2019年下半年,业主徐明羽决定扩大规模,在洒拉地坡乡公路沿线流转了3000亩土地,种植反季节蔬菜。“蔬菜错季发展的产值至少是普通蔬菜的两倍。”做大蔬菜产业,徐明羽信心满满。

卢建勇格外振奋。不仅是蔬菜基地,去年5月投资建设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也将扩大规模至3000亩。征地、调型……今年上半年,卢建勇上山下村忙碌了3个多月,调型了近万亩土地。

草莓、高山蔬菜、西门塔尔牛、玫瑰、蓝莓……如今的洒拉地坡乡,产业发展红红火火,成为昭觉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不仅是卢建勇,广安帮扶干部,都为着昭觉产业发展不遗余力:推动建立昭觉县乡村特色产业培育资金,发展黄芩、金银花、羊肚菌等特色种植业5000余亩;张雪飞把广安区发展电商经验移植到昭觉,帮助贫困群众年销售土豆1万余斤;周翱翔会同广安区农业局专家,把科学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并在当地开展了3个试点示范种植蔬菜基地;王小平通过以购代捐、订单销售等方式,帮助群众外销农副产品30余吨……

随着农业产业化不断提升,昭觉渐渐改变了模样。如今,从三河村、火普村到“悬崖村”,从产业园到经济林,昭觉已形成15个农业产业园,集群效应初显。欣欣向荣的产业,拉动昭觉奔跑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

产业“造血”在催生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带来了新的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22岁的曲木呷西在昭觉一家食品加工厂负责车间原料入库登记。“这里离家近,方便我照顾父母,而且能够学习不少知识,例如电脑操作等。”对他而言,这份工作带来的不仅是收入,还有技能知识,“我希望能与公司一起成长,不断提升自我。”

随着产业扶贫的不断推进,当地越来越多农户开始跳出传统固化思维,不仅率先实现脱贫,更带动一批贫困户增产增收。18岁的彝族姑娘布格阿依便是种草莓的能手。布格阿依家今年承包了10亩地种植草莓,每亩地纯利润不低于5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一个好消息让所有广安帮扶队员振奋不已:今年拟退出的55个贫困村,7081户、33488名贫困人口已通过验收,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历史性解决昭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鲜艳夺目的索玛花,必将在昭觉美丽绽放!(广安日报联合采访组 文/图)

(责编:高红霞、罗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