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利州:巧用黨建“繡花針”,繡出基層善治“新畫卷”
一個個老舊小區換了新顏,曾經雜亂的街巷成了人潮涌動的打卡點,三五成群的居民活躍在書畫室、廣場上……10月30日,走進廣元市利州區嘉陵街道,一股可感可及的“民生溫度”正悄然提升著居民的幸福指數。如何巧用黨建“繡花針”,繡出基層善治“新畫卷”?
從“坐在辦公室想”到“敲開家門問”,需求“精准摸”
“二棟的王叔說小區路燈太暗,老人孩子容易摔跤﹔三棟的陳奶奶反映樓道裡堆的紙箱子既佔地方又有隱患……”翻開嘉陵街道建設路社區黨委書記周惠蘭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諸如此類的瑣事。
“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訴求,都是居民的心頭煩,是用腳板兒走出來的。”嘉陵街道相關負責人說,像這樣的“敲門行動”是嘉陵街道每個社區的日常。網格員、樓棟長、黨員中心戶化身“民生探頭”,通過“院落夜話”“壩壩會”等形式,聽大家嘮家常、倒苦水,並整理成一份份帶著溫度的“需求清單”。
“現在社區服務越來越貼心了!前段時間刮大風,門口的枯樹差點砸到我家窗戶,我一個電話打給社區,沒想到很快就來人清理了。”建設路社區居民李和平說,“有啥困難就給社區打個電話!”這朴實的話語,正是嘉陵街道精准摸排民生需求成效的生動注腳。
截至目前,嘉陵街道各社區累計動態收集養老、就業、環境等民生需求建議50余條,每一條都標注著“責任主體”“辦理時限”,實行“件件有記錄、事事有跟蹤”的全流程跟進。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直達”,資源“精准鏈”
“王奶奶,家裡的燈修好了,試試亮不亮?”上午9點,北街社區網格員杜秀萍再次敲開75歲獨居老人王一慧的家門。
“電業局的師傅不僅換了新燈泡,檢查了家裡所有的線路,還更換了空調插板,真是考慮得太周到了!”王奶奶邊夸贊,邊輕輕按下開關,暖黃的燈光瞬間照亮了小屋。
“電路隱患120余處全部整改完畢,300余米老化線路也全部更換。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整合什麼資源,服務不能停在‘紙面上’”北街社區黨委書記唐華介紹,秉持這一理念,北街社區黨委通過“議事協商+節點賦能”推動資源精准觸達。一方面,社區黨委廣泛鏈接轄區各單位資源,建立動態更新的“資源庫”,詳細標注“電業局擅長電路維修、醫院可提供義診、學校能開設公益課堂、人社部門專注就業幫扶”等單位的服務特長,讓資源與需求“一鍵匹配”﹔另一方面,結合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和重要節點,推出“反詐‘粽’動員”等特色服務活動,讓志願服務與群眾需求“同頻共振”。
鏈接醫院的專家不定期到社區開展義診﹔零散工集散服務站為靈活就業人員搭建了“家門口”的就業平台……如今,類似的暖心故事在嘉陵街道11個社區不斷上演。
從“短期活動”到“長效常態”,隊伍“精准育”
“以前搞活動靠社區動員,現在居民主動報名!”嘉陵街道大華社區黨委書記楊洋翻著志願服務隊伍名單,語氣裡滿是感慨道。
楊洋說,小區獨居老人們曾在聊天中說“想聽聽老歌”,不久,銀絲協會就聯系了樂隊,開展了一場家門口的演唱會﹔有家長反映孩子數學跟不上,銀絲協會的退休教師主動幫忙輔導﹔甚至社區裡的年輕人自發成為“跑腿小隊”,幫行動不便的老人買菜取藥……“現在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誰家有困難,大家都搭把手。”居民鮮小燕的話,道出了志願服務最朴素的初衷。
如何讓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從“被動”轉向了“主動”,從“旁觀者”變“參與者”?
“關鍵在資源整合的長效性和志願服務隊伍。”大華社區干部一致認為,社區抓住華北老舊小區改造契機,探索建立“黨員+骨干+服務隊”三級聯動體系,50余名樓棟長、物業人員等骨干力量率先加入,帶動居民從“看熱鬧”到“一起干”。改造過程中,社區黨委深挖大華棉紡廠的“團結奉獻”精神,以此為情感紐帶,培育出紗妹子協會、銀絲協會等7支特色服務隊伍,覆蓋助老、扶弱、文化、托育等4大領域,隊員規模超500人。(陳俊羽、郭桂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