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三條“暖心路”直通百姓家,讓民意搭上“特快專列”

2025年10月30日14:2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社區居民生活怡然自得。白塔街道西城社區供圖。
社區居民生活怡然自得。白塔街道西城社區供圖。

“李阿姨,我們是社區‘2+1’服務隊的,聽說您對小區停車位有建議?”周一晚上7點,西城社區干部饒小芳帶著兩名包保單位工作人員,敲響了鳳凰城小區住戶的家門。這是西城社區推行“錯時工作法”的一個尋常夜晚,卻是社區居民感受“社區更溫暖,城市更文明”活動的生動縮影。

今年以來,大竹縣白塔街道西城社區創新打造三條“暖心路”,讓民意征集從“等群眾上門”變為“送服務到家”,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2+1”搭台,入戶走訪唱好“精准戲”

“以前社區走訪,經常吃‘閉門羹’。”西城社區書記羅詩鵬坦言,“現在好了,我們有了‘區域負責制’和‘2+1’組合拳。”

所謂“2+1”,就是包保單位2名工作人員+社區1名網格員的黃金搭檔。這個組合最近在青年小區大顯身手:包保單位的年輕干部懂政策,社區的老網格員熟悉每家每戶情況,兩人搭檔,不僅幫王大爺解決了醫保報銷的疑惑,還協調維修了小區損壞的路燈。

如今,社區劃分的5個責任區就像5個“責任田”,每個區域都有固定的“田管家”。人員聯動、責任到崗,讓入戶走訪不再是“蜻蜓點水”,而是真正沉下去的“精准滴灌”。

三條通道並行,民意征集開啟“加速度”

“大家注意了,今天我們在青年廣場宣講醫保新政,有啥問題現場就能反映!”每周三上午,社區宣講組的小喇叭准時響起。5個固定宣講點成了社區的“民意收集站”,居民買菜途中、散步間隙,就能把訴求“捎帶”著反映了。

而最受居民歡迎的,要數每月一次的“院壩會”。在上個月的竹城壹號小區院壩會上,居民你一言我一語,最終促成了小區健身器材的更新。“沒想到我們隨口提的建議,這麼快就變成了現實!”居民劉大姐驚喜地說。

從入戶走訪的“一對一”深度交流,到宣講點的“一對多”廣泛收集,再到院壩會的“多對多”集中討論,三條通道如同三股清泉,匯聚成民意的江河。

規范流程,訴求辦理駛入“快車道”

“明天上午9-11點,‘2+1’服務隊將到鴻源星小區走訪,敬請在家等候!”這樣的預告,社區居民早已習以為常。通過微信群提前“劇透”,讓走訪不再“突然襲擊”,居民配合度大大提高。

更貼心的是社區制定的“五不”紀律:不遇門不應即走、不遇問題即繞、不隨意亂表態、不唯數量完成、不引發矛盾糾紛。這“五不”如同五道“護身符”,既保護了工作人員,也守護了居民信任。

“上次反映垃圾清運問題,工作人員詳細記錄了時間、地點,還拍了照片,三天后就解決了。”居民趙先生說:“這樣的辦事效率,我們很滿意!”

如今在西城社區,一條條鮮活的建議從千家萬戶中匯集,一個個溫暖的改變在街頭巷尾發生。三條“暖心路”不僅暢通了民意,更溫暖了民心,為“大竹縣社區更溫暖,城市更文明”活動寫下了最生動的注腳。在這裡,每個人的聲音都被傾聽,每個訴求都被尊重,社區真正成為居民溫暖的大家庭。(陳陣鋒)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