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全國首創“長幼隨學”政策 破解多孩家庭接送難題

作為全國12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之一,成都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擴大優質資源供給,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成都日報錦觀新聞推出《聚焦成都教育創新惠民》欄目,全方位展現成都教育在優質均衡道路上的創新實踐與探索成效。本期,關注“長幼隨學”政策——以一項規定的“小切口”,破解接送難題,折射教育服務的“大民生”。
早上七點半,晨光熹微。周年瓊一手牽著女兒,身旁跟著兒子,三個人有說有笑地走向學校——這樣的早晨,對她來說,已是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我家哥哥和妹妹現在都在這兒讀書,一個九年級,一個八年級。”周年瓊臉上洋溢著踏實的笑容,“當初妹妹小升初時,我們幾乎想都沒想就選擇了‘多子女綁定入學’。不為別的,就為那份‘一站式接送’的安心與高效。”
一趟接送,解決多個孩子的上學問題﹔一條路線,覆蓋同一家庭的教育需求。在成都,像周年瓊這樣的家庭正因一項名為“長幼隨學”的政策而悄然改變著生活節奏。這項在全國率先破冰的舉措持續深化、擴大保障范圍,今年更是擴大至按政策統籌安排的隨遷子女家庭,已累計為超4.8萬個多子女家庭帶來實實在在的接送便利。
政策破題
化解接送難題,實現“一舉多得”
“要是沒有這個政策,我真不知道該怎麼安排兩個孩子的上學路。”錦西中學校學生家長郭連海感慨道。他們夫妻倆都是從外地來成都打拼的,父母遠在老家,照顧孩子全靠自己。“以前總擔心,萬一兩個孩子分到不同學校,我們上班趕時間,接送根本顧不過來。”
為解決多子女家庭接送難題,2021年,成都在全國首次提出實施多子女同校就讀政策,即“因多校劃片電腦隨機錄取導致多子女可能就讀不同學校的,家長可申請其他子女與已入學子女就讀同一學校”。這意味著,像郭連海這樣的多子女家庭,不必再為“分身乏術”而發愁。
更貼心的是,這項政策沒有設置門檻——公民辦學校全覆蓋、常住人口全覆蓋。申請流程,也體現了政策的便利性。“我就按要求把資料拍照上傳,等著審核通過,特別省事。”郭連海回憶道。
“在區教育局的指導下,由學校教務處具體落實和執行,負責審核申請材料、協調學位安排等工作。只要符合政策,做到應收盡收。”錦西中學校黨委書記喻昌學介紹,學校已有42個家庭通過該政策申請入學。
政策擴圍
擴大保障范圍,實現“入學同校”
“年初可把我們急壞了!”家住青白江區的鐘青回憶起幾個月前的困境,仍記憶猶新。她家所在的片區今年被劃入新建的青白江區實驗小學西區分校,但新校區首年隻開設一年級。“我家老大面臨轉學,按原計劃得去另一所外國語小學。一想到每天要往返於兩個學校接送,實在力不從心。”
轉機出現在一次咨詢中。青白江區教育局的工作人員在了解情況后,主動告知他們成都市正在推行的“長幼隨學”政策,並建議為兩個孩子申請同校就讀。讓鐘青倍感暖心的是,教育部門提前介入協調,先將二孩安排進入外國語小學,待七月大孩辦理轉學時,直接實現同校入學。“一個申請,就卸下了我們心頭的大石!這政策真是想到了家長的心坎裡。”鐘青感慨道。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自在全國率先探索以來,成都的“長幼隨學”政策不斷迭代升級:2024年,政策覆蓋范圍擴大至因劃片調整導致子女無法同校的家庭﹔今年,保障范圍更是進一步延伸至按政策統籌安排的隨遷子女家庭,確保多子女能夠同校就讀。
數字背后是實實在在的民生溫度。截至2025年,已累計讓超3萬個家庭多子女就讀同一學校,完成超1.8萬個家庭雙(多)胞胎綁定搖號入學,為超4.8萬個家庭提供接送便利。
成都的創新實踐還獲得了國家層面的認可。2023年,教育部在全國入學工作中正式推廣成都經驗。近年來,全國多個城市也相繼出台了類似政策。
深層探索
促進均衡發展,追求“資源更優”
“長幼隨學”不僅解決了接送難題,更串聯起孩子之間的手足之情。學生家長林玉蓮每天最暖心的時刻,就是看著兄妹倆並肩走進校門、放學時又一起走出來。“兄妹倆能一起上學、一起放學,路上有個照應,我們做家長的,心裡特別踏實。”
“我們不僅要解決眼前的接送難題,更要著力建設‘家門口的好學校’。”成都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破解“多孩不同校”難題,還需認清教育均衡發展不足難題,而關鍵則在於要大力培育家門口的好學校。
近年來,成都通過名校集團發展、學區化治理、與高校共建附屬學校、學校結對幫扶、“新優質學校”培育、初中強校工程以及區域教育聯盟互動發展等多項舉措,大力培育優質教育資源。這既保障了“長幼隨學”的可行性與持續性,也從教育這一關鍵環節,回應了家庭關切,托舉了民生幸福。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宋妍妍)
來源:成都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