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竹:竹產業撐起綠色經濟“半壁江山”

9月27日至28日,“竹基復合材料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技術交流暨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舉行,230余名來自國家部委、各級政府、科研院校、龍頭企業及媒體的代表齊聚一堂,圍繞“竹鏈世界·綠動未來”主題,暢談竹產業的創新突破點,深入探尋綠色升級的新路徑。
這份熱鬧背后,是大竹縣“竹”力拉滿的產業底氣——作為“因竹得名、伴竹而生、因竹而盛”的特色縣,大竹不僅坐擁50萬畝郁郁蔥蔥的竹林,總蓄積量近150萬噸,更揣著1個省級現代竹產業園區、4個省級現代竹產業基地等亮眼“成績單”,還摘得“全省首批竹林風景線建設先進縣”“四川省竹琴之鄉”的美譽。這份深厚的竹產業根基,讓這場大會成為實打實推動行業發展的“干貨平台”。
如今,從“綠葉子”到“產業鏈”再到“新經濟”,大竹竹產業正以蓬勃生長之姿,穩穩撐起縣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脊梁”。
竹林藏“金庫” 基地鋪就增收路
位於銅鑼山中上部的大竹縣高穴鎮葛麻山現代竹產業基地,地處三村交界,交通便捷,緊鄰竹石路縣道,周邊有210、318國道及南大梁高速穿境而過。今年8月,該基地獲評“四川省現代竹產業基地”,總面積6166.5畝,竹林連片且界限清晰,其中白夾竹3133.4畝、慈竹2627.6畝,另有少量毛竹與壽竹。
竹林下,致富產業蓬勃發展。“這些羊吃‘竹葉大餐’,很生態!”合作社負責人張丁華笑著介紹。他於2018年成立合作社,此前已養羊十幾年,現規模近300頭,堅持散養不喂飼料,養殖周期超半年,大羊可達160斤,年銷近百頭至重慶、達州城區。
大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守洪表示:“依托基地,村裡百頭以上養羊大戶有5戶,散戶不少﹔林下百部、天麻等中藥材長勢好,還在引進食用菌項目。村裡設3名生態護林員、4名巡山員定期巡查,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引導村民發展竹材粗加工及林下種養。村民成了‘股東’,‘保底分紅’讓大家放心,竹下產品就地加工轉化率超70%。”
基地的科學化管理同樣亮眼。“我們給每片竹林都辦了‘VIP套餐’。”技術人員說,每片竹林都有專屬管理檔案。團隊重點培育白夾竹、慈竹等鄉土良種,按市場需求定向打造材用林,依“砍老留幼、砍密留稀”原則調控竹林密度,管護精細高效。
近年來,大竹縣高度重視竹林基地建設,投入大量資金優化竹林區域布局、品種結構和產業效益,並通過實施宜筍則筍、宜材則材和筍材兼用等分類經營,竹林資源利用率逐年提升。目前,已打造烏木和高穴2個高產竹林實踐基地,以及省級竹林仿生態種植食用菌、中藥材示范基地等2個,成功列入全省竹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培育縣。
“三竹”立潮頭 構建全國獨有的產業體系
在大竹經開區鑫竹海(大竹)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正緊張有序地調試設備。“生產設備已陸續安裝完進入調試階段,調試后就試生產。”據企業副總經理黃煜介紹,項目分期建設,首期投資2.4億元、佔地100畝,建2個生產單元,投產后年產4萬噸竹纏繞管道管廊,可用於城市管網改造、民生用房搭建等。一期投產后預計年產值6億元、稅收5000萬元﹔全部建成后年產30萬噸竹纏繞產品,年耗竹50萬噸,年產值將達100億元、稅收8億元,還帶動上下游關聯企業產生40億元產值、4億元稅收。
2024年起,大竹縣緊抓“以竹代塑”國家戰略,將竹產業列為核心產業,確立“以資源招龍頭、以龍頭聚集群、以集群育基地、以基地富百姓”思路。圍繞竹纖維、竹纏繞、竹漿紙三大領域,精准招商,已構建以四川興竹、上海泰盛科技、鑫竹海項目為核心的“三竹鼎立”現代竹產業體系,成為全國唯一同時布局三大竹產業門類的縣。按規劃,2028年竹產業產值預計突破500億元,全力打造川渝東北竹產業集群。
據悉,四川興竹生物基新材料項目由安徽金竹公司投資,採用自主研發的超聲波微氣流綠色分離技術,2024年7月落戶,一期投資7.5億元建年產10萬噸生產線,年均用竹30萬噸,達產后年產值10億元、稅收7000萬元,目前已進入試生產階段。
上海泰盛科技竹漿紙項目,選址柏林市級工業園區,規劃年產30萬噸漂白竹漿,年均用竹120萬噸,建成后年產值約42億元、稅收近5億元,還將帶動后加工企業實現80億元產值、6億元稅收,目前正處於建設階段,預計2026年8月開始試生產。
竹景引客來 文旅融合激活經濟新活力
依托漫山蒼翠的竹林資源,大竹縣深耕竹旅游賽道,以五峰山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引擎,奏響文旅融合新樂章。作為國家4A級景區,這裡融“山、竹、石”於一體,集“秀、奇、幽”於一身,不僅斬獲多項省級榮譽,更憑著連片竹海贏得“大巴山大竹海”的美譽,成為游客心之向往的生態打卡地。
“這兒空氣清新,帶娃挖筍樂趣多,特制竹筒酒更是一口難忘,太適合周末全家休閑。”剛陪家人體驗完的游客黃先生,笑著分享游玩感受。景區緊扣“竹”元素打造特色體驗:春季邀游客親手挖筍,感受農耕樂趣﹔夏季憑連片竹海送來清涼,成為避暑勝地。據統計,去年景區接待游客28.9萬人次,旅游收入750萬元。其招牌竹筒酒更是暗藏巧思——以優質高粱酒為基酒,經高壓微創技術注入竹腔,讓酒在竹間二次發酵,充分吸收竹之清香,釀出獨有的自然風味。
大竹縣的竹旅文章不止於此。該縣推動竹文化與旅游、農業深度融合,建成森林四庫實踐基地、竹海之眼等網紅打卡點,更以“渝來蜀往·大美竹鄉”為核心品牌,構建“一城兩線三片全域”發展格局。無論是充滿詩意的城市竹韻生活圈,還是煙火氣十足的鄉村“趕村”體驗,都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輕旅游·微度假”選擇。
“后續我們還將打造翠竹長廊、竹林大道,推進竹產業園區景區化改造,力爭2026年建成8個以上竹林景區(景點)。”大竹縣旅游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鄭伯娟介紹,該縣還將通過拓展文旅空間、升級商圈、建設城市旅游集散中心,重點打造國道318竹林溫泉康養線與達渝產業大道農文旅休閑線﹔培育三大示范片,開發特色項目、推廣鄉村運營,構建“城鄉聯動、景村融合”的全域旅游格局。
與此同時,大竹縣持續發力竹產業品牌培育,“竹大”“竹多”“大竹野筍干”等品牌相繼涌現,“竹椿情”“五峰山珍”等更是成功注冊商標,相關產品屢獲行業大獎,在市場上樹立起良好口碑。如今,竹旅融合正成為大竹縣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曹芮銘、韓青化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