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宣漢:文旅融合“破圈”又“破題” 激活富民增收新路徑

從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的落戶,到康養民宿集群的蓬勃生長﹔從年旅游收入突破160億元,到帶動數以萬計的農民吃上“旅游飯”……達州市宣漢縣將厚重的巴文化底蘊與綠水青山相結合,通過一場深刻的文旅融合變革,不僅實現了產業能級的躍遷,更讓發展成果惠及於民,探索出一條文化富民、旅游強縣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品牌提質,“金字招牌”轉化為“百姓金碗”
宣漢縣深諳,品牌價值最終要由市場認可和百姓收益來衡量。隨著巴山大峽谷創5A、馬渡關石林獲評省級示范區、渡口土家族鄉成為“天府旅游名鎮”等一系列品牌突破,最直觀的變化是游客來了,機會多了。以往“藏在深山人未識”的鄉村,如今因躋身“名村”“重點村”而身價倍增。農房變民宿,果蔬成伴手禮,品牌效應的溢出,直接轉化為當地群眾收入的“活水”。據悉,宣漢縣發展的175家鄉村旅游民宿,絕大部分由本地居民經營或參與務工,有效盤活了閑置資產。
業態創新,“流量”變“留量”,“人氣”聚“財氣”
宣漢縣以項目為核,推動文旅融合從“物理疊加”走向“化學反應”。
月亮坪度假區與巴山大峽谷形成“雙核驅動”,不僅吸引了投資,更在建設期和運營期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全國首個巴文化專題博物館——羅家壩遺址博物館,不僅讓沉睡的文物“活”了起來,更帶動文創開發、講解服務、旅游接待等產業鏈延伸。AR、全息投影等科技體驗項目,迎合年輕消費群體,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間。精心策劃的35場文旅促消費活動,形成了“月月有活動、季季有主題”的盛況,使旅游淡季不淡。
更重要的是,這種業態創新為當地群眾打開了多元的增收渠道:有的在民宿集群從事服務工作,有的在月光集市擺起特色小攤,有的憑借非遺技藝進行展演獲得收入。2011年至2024年,全縣旅游接待人次從1400萬增至1900萬,綜合收入從119億元增長至166億元。強勁增長的背后,是萬千家庭生活水平的切實提升。
文脈賡續,“老傳統”成為“新時尚”
宣漢縣在文旅融合發展中,讓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閣的遺產,而是可感、可觸、可參與的生活體驗。持續深入的巴文化考古研究,提升了地域文化自信,羅家壩遺址公園的建設更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薅草鑼鼓、余門拳、土家錢棍舞等非遺項目從鄉間走向景區舞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有了穩定的展示平台和收入來源,年輕人也看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願意加入傳承行列。《土家隔山鼓》等文藝精品的涌現,不僅收獲了省級獎項,更在巡演中激發了當地群眾的文化自豪感。文化活了,鄉村的精氣神也更足了。
旅游賦能,“好風景”造就“好前景”
文旅產業已成為宣漢縣鄉村振興最有力的引擎。“陌上森林”“藍莓谷”等農旅融合項目,將農田變景區、農產品變商品,農民實現了從單純務農到“收租金、掙薪金、分股金”的多元收入轉變。花仙谷郁金香花展、廟安李花季等節會,不僅帶火了鄉村旅游,更直接促進了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實現“一棵樹、一朵花”富一方百姓。渡口土家族鄉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意味著更廣闊的市場和更持續的客源。今年以來,宣漢縣鄉村旅游已接待718萬人次,實現收入51億元。這筆沉甸甸的收入,大部分留在了鄉村,惠及了農戶。
宣漢縣的文旅融合,不僅是產業的升級,更是人的發展。當古老的巴文化遇見創新的產業思維,當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百姓手中的“金山銀山”,宣漢所呈現的,是一幅經濟活力迸發、文化繁榮興盛、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畫卷,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續寫新的篇章。(胡彩霞、實習生韓青化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