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時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類中心首次落戶中國

2025年09月22日09:4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類中心首次落戶中國

  經過近兩年的籌備與努力,一個鏈接全球、面向未來的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以下簡稱“STEM教育研究所”)9月21日在上海成立。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類中心首次落戶中國。

  “該研究所旨在推動STEM科學發展,同時也為氣候變化、消除貧困、青年就業、創新發展等重大挑戰提供重要支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表示,這個新機構將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的重要機構集群,它將不僅在中國國內推動STEM教育的發展,也將在全球范圍內支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STEM願景,並幫助世界各國應對人類共同的挑戰。

  培養跨學科解決“真問題”的能力

  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記者注)教育是在全球教育創新與變革背景下的學科融合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前主席龔克認為,STEM教育不只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的教育,更是一套貫通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融合性、整合式的新的教育理念、方法與模式。

  “STEM教育為學生提供整體認識世界的橋梁,通過面向問題的‘項目式’學習,他們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相互聯系、相互交融,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龔克表示,這種教育方式能夠消除傳統教學中各學科知識割裂的障礙,有助於提升學生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能力。

  對於基礎教育來說,如何在“雙減”的背景下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是關鍵。上海徐匯區位育中學校長王亦群認為,其核心要義是將教學模式從“知識傳授”轉為“素養培育”。他介紹,位育中學以芯片科技與人工智能作為“硬科技”與“軟智能”兩大支點,“芯片是中學階段科學教育踐行‘做中學’的絕佳載體,是技術的基石,賦予了學生堅實的工程思維﹔AI是創新的引擎,培育學生躍遷的未來視野。二者雙輪驅動,共同服務於科創實踐”。

  自2014年成為首批區域性整體推進STEM教育實驗區以來,上海徐匯區中小學累計開發1500余門科學類校本課程,已有5萬人次學生參與STEM項目,300余名教師接受系統培訓並實施常態化教學,構建起覆蓋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特色鮮明且相互貫通的跨學科“STEM+”課程體系。

  “傳統教學中,各學科是‘獨立的珠子’,而STEM課程是通過真實問題這‘一根線’,把多學科知識的珠子串成‘鏈’。”重慶市玉帶山小學校長鄒紅說,例如在策劃一場校園足球賽時,需要設計賽程、制定比賽規則、繪制宣傳海報以及在比賽過程中保障球員安全,“一個項目串聯起4個學科,學生不需要在不同課堂間切換知識,而是在解決問題中將知識自然融合,學習效率大幅提升”。鄒紅介紹,如今,“跨學科”已成為全校的教育共識,學生的好奇心、身體健康、學習興趣等均有明顯提升,“這些‘看不見的成長’,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成果’”。

  在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跨學科學習已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重要路徑。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商務中心區實驗小學科學教師韓策引導學生通過數智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他認為,數智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為教育創新提供了數字化支撐,更推動學科知識從單一傳授向“問題驅動-技術賦能-實踐創新”的整合式學習轉型。

  通過信息科技與小學科學的融合,他引導學生自制智能澆花裝置,解決校園綠植暑期養護問題。“在數字化工具的賦能下,植物茁壯成長,學生提升了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韓策說。

  搭建鏈接全世界創新要素的平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干事斯蒂芬尼婭·賈尼尼認為,上海擁有包括科學技術、高等院校等在內的一系列完整的創新生態,能為STEM教育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是全球頂級研究所的理想地址。此外,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STEM教育為主旨的一類中心,該研究所也將成為鏈接輸送世界創新要素的橋梁和紐帶。

  “近年來,中國科技與教育的發展成就日益得到世界的矚目。在研究所申請和籌建過程中,教科文組織專家和會員國代表曾多次到上海考察,他們十分認可上海在STEM教育上的實踐與經驗。同時,其他發展中國家對我們也抱有很大期待。這些因素都助力推動了STEM教育研究所的成立。”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表示。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樣態正在不斷涌現。“STEM教育研究所不僅可以匯集全球信息,讓我們能便捷地接觸全球STEM教育的最新探索和發展,從而服務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還能為我們與世界分享我國的經驗和理念提供一個大平台,為世界STEM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這也有利於我們參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秦昌威表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