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將偉大抗戰精神系統化常態化嵌入高校思政教育體系

2025年09月22日19:40 | 來源:川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將偉大抗戰精神系統化常態化嵌入高校思政教育體系

歷史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歷史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強調“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偉大抗戰精神既是中國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際凝聚起的精神旗幟,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極具感召力與生命力的寶貴財富。如何將其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鮮活素材,通過系統化、常態化機制嵌入思政教育體系,引導青年學生傳承抗戰精神基因、強化家國使命擔當,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議題。

嵌入的時代價值與內核支撐

偉大抗戰精神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筑牢大學生民族認同的精神根基。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抗日聯軍冰天雪地、彈盡糧絕仍堅持斗爭,到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國上下勠力同心全民抗戰,無數鮮活的歷史場景與英雄事跡,構成了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防火牆”。偉大抗戰精神作為抗戰歷史的精神凝練,以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為依托,為筑牢民族認同提供了有力武器。將偉大抗戰精神嵌入思政教育,能夠引導大學生從歷史本源出發,理解抗戰勝利的必然性在於中國人民的團結抗爭,在於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進而堅定“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同時,偉大抗戰精神所蘊含的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超越地域、族群差異,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與共的整體,增強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與自豪感,為民族復興凝聚精神合力。

偉大抗戰精神是破解知行脫節、推動思想實踐轉化的重要紐帶。知行脫節的本質原因在於精神內核的匱乏,偉大抗戰精神以具體的英雄行為為載體,將思想理論轉化為可感知、可效仿的實踐范本。鮮活的英雄形象不僅傳遞著思想和信念,更展現了勇氣與堅守。這樣的精神也有助於消融當前部分大學生的一些消極心態,引導他們在學習科研中勇於克服困難,在實踐行動中主動擔當,實現從“知善”到“行善”的轉化。

偉大抗戰精神是豐富教學案例、夯實思政教育資源庫的核心支撐。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偉大抗戰精神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能將抽象的愛國情感轉化為具體的歷史行動,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能展現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危亡之際的初心使命,深化學生對黨的認識。同時,偉大抗戰精神的時代轉化將抗戰時期的“救國”精神與新時代的“強國”使命相對接,使思政教育內容“頂天立地”。

嵌入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機理

將偉大抗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教育實踐,必須深度挖掘和運用抗戰精神的育人功能,幫助青年學生在銘記歷史中把握現實,在傳承精神中開創未來,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以“篩選—提煉—適配”邏輯為指引,實現偉大抗戰精神的創造性轉化。一是精選經過歷史考証的、真實可信、具有代表性的抗戰素材,確保資源的教育價值。二是從歷史素材中挖掘精神內核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使歷史素材與高校學生形成呼應。三是結合不同學段、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進行,對資源進行差異化加工適配,如針對高、低年級學生,分別側重於精神內涵的理論分析與故事性強的英雄事跡﹔針對文、理專業學生,分別側重於科技報國精神的學習凝練與歷史文化意義的挖掘探討。

以“感性觸動—理性分析—深層內化”引導學生完成從“知道”到“信仰”的升華。一是通過多元載體激活學生的歷史記憶與情感共鳴,利用抗戰戰場的場景還原、校園多元媒體渲染等氛圍營造,讓學生沉浸式感受戰爭的殘酷與先烈的英勇﹔組織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走訪抗戰老兵,通過口述史獲取第一手歷史資料﹔展播優秀影視作品,以青年喜好的藝術形式傳遞精神內涵。二是依托課程融合嵌入思政理論課堂,採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小組研討等方式,在傳統思政教學中增設“偉大抗戰精神內涵”“抗戰英雄人物經歷”“抗戰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共生關聯”等,凸顯精神的現代化轉譯與時代價值。三是通過文創作品、學術報告與主題演講等形式,推動學生將外部認知轉化為內在思考,舉辦“偉大抗戰精神”“強國使命”等學術論壇,組織創作反映抗戰精神的正能量文創作品,鼓勵學生在研究、演講和創作中闡述對愛國與擔當的理解,促使偉大抗戰精神融入學生的認知體系,萌發價值認同與堅定信仰。

以“認知—行為—認知”的教學閉環推動學生將精神認同轉化為具體行動。一是在行為中升華認知,結合學生實踐活動,組織“重走抗戰路”“紅色之旅”研學實踐,開展“抗戰精神進校園”“老兵志願服務”活動,讓學生在實踐考察中感悟精神內涵,傳播精神力量。二是在行為中實踐認知,鼓勵高校設立“科研報國”“卡脖子科技專項”項目,引導理工科學生以抗戰時期科學家為榜樣,投身科研創新。建立成果共享平台,展示學生的科研報告、科技作品等。三是建立全流程引導體系,思政教師和輔導員隊伍應加強實踐項目規劃、跟蹤指導,同時,將實踐行為與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通過組織開展學生實踐成果展示、黨團表彰等肯定其實踐行動價值,強化對學生實踐行為的正向引導。

馮剛 任世強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四川省社科基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項重點項目(SCJJ25MGC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