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村裡掙了錢 村民分了米

成都這個村拿出集體收入兩成,為1377戶村民送上9.5萬元“貢米紅包”

2025年09月22日08:40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村裡掙了錢 村民分了米

共富村全村全域分紅活動現場。

  全域分紅

  村集體拿出20%淨收入,向1377戶村民發放價值9.5萬元“實物分紅”

  在豐收節上,共富村首次將去年集體經濟45萬元淨收入中的20%,以發放冉義貢米的形式,惠及全村1377戶村民(4380名),讓村民切實共享到發展紅利

  發展蝶變

  共富村在3年內實現了驚人跨越,從村集體經濟“零元村”發展為如今年收入達450萬元的富裕村

  收入來源從單一租金擴展至農田管理費、育秧中心入股、電商分成等多元渠道

  “拿到村集體的分紅,心裡比吃了蜜還甜!”9月20日,在邛崍市高埂街道共富村,村民李大爺扛著20斤包裝精美的冉義貢米,臉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當天,以“慶豐收 促和美 興鄉村”為主題的豐收節在這裡熱鬧開場,共富村不僅舉辦了邛崍市首個全村全域分紅活動,還以特色豐收宴、智慧農業展、趣味農事競賽等活動,讓4380名村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紅利,奏響了鄉村振興的“豐收序曲”。

  分紅+盛宴

  一場豐收節裡的“共富答卷”

  “簽字、領米,全程不到5分鐘,能參加這麼熱鬧的活動,咱們村現在是越來越有盼頭了!”在剛領到分紅貢米的王阿姨身旁,價值9.5萬元的冉義貢米正陸續發放到1377戶村民手中,這是共富村首次拿出去年集體經濟淨收入(45萬元)的20%,為全體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送上的“實物分紅”。

  分紅現場不僅有“米袋子”的實惠,更有“好日子”的熱鬧。分紅大會后,一場“你邀請,我來辦”的豐收宴開席,香糯的冉義貢米、鮮美的稻田魚、醇香的高埂白酒等本土食材,讓村民吃出了“豐收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豐收節的“科技秀”讓村民開了眼界。智慧農機展區內,天車系統、無人收割機、衛星平地機組成“無人化農業生產線”,種植管家平台大屏實時跳動著田間數據。本土特色農產品展銷區則通過“線上+線下”聯動,高埂青年農匠黃鑫帶領團隊直播推介冉義貢米、獼猴桃等好物,源源不斷的訂單讓“共富特產”飛向全國。

  破局+蝶變

  從“零元村”到“百萬收入”的逆襲路

  “這次分紅不是偶然,是村集體經濟一步步‘攢’出來的底氣。”共富村黨支部書記張勇強的話,道出了分紅背后的發展歷程。時間回到2022年,彼時的共富村還是個村集體經濟“零元村”,如何讓土地生金、讓村民增收,成了村干部們最迫切的課題。

  從2022年推進未來鄉村建設,到2023年打造和美鄉村,再到2024年入選國家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區,共富村始終沿著“黨建引領、科技興農”的路子探索。

  依托高標准農田建設,村裡用工業化思維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先是向種植大戶收取每畝20—30元的高標准農田有償管理費,既解決了“重建設輕管理”的弊端,又為村集體賺得“第一桶金”﹔隨后建成現代化數字化水稻育秧生產線,採用“二段式育秧”技術,讓育秧效率提高15%、畝產提高10%﹔再到整合合作社、電商平台,打造“農業服務聯盟”,提供農技、管理、銷售一站式服務,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從“單兵作戰”轉向“集體跳舞”。

  短短3年,共富村實現了“華麗蝶變”:村集體固定資產超1600萬元,村集體年收入達450萬元,收入來源也從單一租金,拓展到設施農業(育秧中心)入股、農旅融合、電商銷售入股等多元渠道。

  “以前村民種地靠經驗,現在靠科技﹔以前農產品賣不上價,現在有了‘線上直播+節會營銷’的新模式。”村民口中的變化,正是共富村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興農”的生動縮影。邛崍市高埂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去年為例,共富村共4500余畝土地,98%的土地都集中流轉給了種植大戶,並按每畝地700—800斤黃谷價格收取租金,這部分收入接近400萬元。此外,還有高標准農田有償管護費以及入股電商平台的分成,加起來年收入達450萬元。”

  提質+展望

  從“分大米”到“全域共富”的新藍圖

  “今年分大米,明年我們會加大分紅比例,以后還會有現金、股金分紅!”在豐收節現場,張勇強的承諾讓村民充滿期待。如今的共富村,不僅有“當下的實惠”,更有“長遠的規劃”。

  在產業提質上,共富村正加快“科技賦能”步伐:今年下半年將推進蔬菜育苗生產線建設,銜接固驛萬畝蔬菜基地實現“全季培育”﹔天府糧倉核心區萬畝數字糧田已接入680個物聯感知設備,遙感無人機巡田、無人農場等技術將進一步推廣,同時推進“節能、節水、減肥、減藥”的綠色發展模式,建設500畝糧油高產高效新技術示范基地,讓“科技興農”既有“產量”更有“質量”。

  在功能優化上,共富村正從“賣產品”向“賣風景、賣體驗”升級。新建的“田野見”農旅綜合體已投運“幸福崍稻”共享農業、雲農場等新場景,“電商直播+會員配送+個性化定制”模式已吸引注冊會員近萬人,年效益突破400萬元……

  從一場豐收節的“貢米分紅”,到村集體經濟的“蝶變升級”,共富村用實踐証明:鄉村振興的核心是“共同富裕”,隻有讓村民既是發展的參與者,也是成果的共享者,才能讓鄉村真正煥發持久活力。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柯雨

  受訪單位供圖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