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和番茄竟然是近親(嘮“科”)

當你掰開一個熱氣騰騰的蒸土豆,或者將炸得金黃酥脆的薯條蘸著番茄醬送入口中時,有沒有想過,馬鈴薯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馬鈴薯的身世比想象中復雜得多,曾是困擾科學界許久的“懸案”。不久前,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的一篇論文揭開了謎底:我們今天吃的馬鈴薯,並非來自某個單一的古老祖先,而是一場發生在千萬年前“跨界聯姻”的意外結晶。
故事要從八九百萬年前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脈講起。彼時,那裡還沒有人類的足跡,隻有劇烈的地質運動和野蠻生長的植物。主角之一是番茄的某個古老祖先,我們暫且稱它為“茄小姐”﹔另一位主角則是類馬鈴薯植物,樣貌酷似馬鈴薯,但就是不長塊莖,我們叫它“薯先生”。
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團隊分析了128份高質量的基因組數據,結果顯示,今天馬鈴薯的基因組,堪稱“混血奇跡”:其中約40%的基因來自番茄祖先“茄小姐”,而另外60%則來自類馬鈴薯植物“薯先生”。這次雜交不僅創造了一個新物種,還催生出一個全新的器官——塊莖。
塊莖的起源一直是個謎。研究團隊發現控制塊莖形成的關鍵基因來自“雙親”:例如,“主開關”基因SP6A源自番茄,而調控匍匐莖生長的IT1基因則來自類馬鈴薯植物。這些基因通過雜交重組,形成了全新的調控網絡,最終促成了塊莖的出現。
也就是說,“茄小姐”提供了引擎,“薯先生”提供了底盤和車身,經過基因的重組磨合,造出了名為“塊莖”的超級跑車。這個全新的基因網絡,讓馬鈴薯擁有了其他植物夢寐以求的生存法寶。
這一發現,也為我們理解生命演化提供了生動范例。1972年,科學家提出“間斷平衡”理論,認為進化更像是在漫長的平穩期中,穿插著短暫而劇烈的快速分化階段。馬鈴薯的誕生,就是對“間斷平衡”理論的一次印証。
研究推測,雜交發生時正值安第斯山脈快速抬升期,環境劇變,擁有塊莖這一“超級外挂”的初代馬鈴薯,成為當時的贏家。塊莖不僅能儲存大量養分以備不時之需,還能通過芽眼進行無性繁殖,無需費力開花授粉、等待種子成熟。這賦予它無與倫比的環境適應能力,從溫帶草原到高寒山區,迅速搶佔了廣闊的生態位,最終一路逆襲。
解開古老的起源之謎,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如今,這一基礎研究正轉化為育種實踐中的創新動力。黃三文團隊發起的“優薯計劃”,目的就是通過基因組設計育種,從依賴塊莖的無性繁殖,改造為使用種子的有性繁殖,這將極大降低種植成本和病害風險。此次研究還提出了一條新的育種路徑:利用番茄作為遺傳底盤,導入塊莖形成關鍵基因,培育出地下結土豆、地上長番茄的新型作物,通過基因工程我們將有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株雙收”。
當然,從理想到現實還有一段路要走。塊莖的形成是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受到光照、溫度、激素等多種因素的精細調控。科學家們還需要挖掘更多的調控因子,才能真正實現馬鈴薯育種的精准設計。
(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博士后,本報記者常欽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2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