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 潤物無聲
——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錦馨分校以“體驗式課堂”打造小學思政育人新范式

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萌芽和奠基的關鍵時期,作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第一公裡”,小學思政課如何克服“講不透”、“愛說教”的窠臼,真正實現入耳、入腦、入心,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亟需破解的核心課題。
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錦馨分校(以下簡稱“鹽小錦馨”)以其教育理念和實踐探索,給出了一個精彩答案:通過打造“體驗式課堂”,讓思政課兼具“有意義”與“有意思”,成功地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為小學思政課的守正創新提供了鮮活樣本。
增強體驗感,讓思政課“動”起來
傳統的思政課往往局限於課本和教室,學生作為被動的信息接收者,難以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鹽小錦馨的破題之鑰,首先在於打破空間壁壘,創設真實或模擬的實踐情境,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在親身體驗中完成知識的構建和價值的塑造。
在《我們這裡的民間藝術》課程設計中,鹽小錦馨道德與法治備課組以“四川民間藝術推薦會”為情境主線,以非遺變臉表演為引,揭開四川十大類、180項非遺的文化畫卷,通過川劇、竹編等載體,帶領學生沉浸式體驗傳統技藝的魅力,點燃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探索熱情。課堂中,“演、看、講”多元策略交織,學生思維深度拓展,責任意識悄然扎根。課堂外,學生分小組調研家鄉的民間藝術,糖畫、扎染、竹編不再只是學生看到的非遺作品,還成了學生課后生動的實踐練習。
非遺變臉表演。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錦馨分校供圖
加深思辨性,讓思政課“活”起來
小學思政課並非不要講道理,關鍵在於如何講道理。鹽小錦馨摒棄了單向度的價值灌輸,巧妙設計思辨環節,鼓勵學生在價值沖突中獨立思考、在觀點碰撞中甄別選擇,從而讓思政課真正“活”起來,煥發思維的活力。
思政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而提升學生法治素養也成為鹽小錦馨一直以來的育人目標之一。2025年8月27日,教育部主辦的全國法治課教師和法治副校長微課比賽,鹽小錦馨思政課教師就交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喜獲全國亞軍。楊倩老師精准把握法治教育重點難點,呈現的創新課例《門鈴叮當響,權利知多少》以"可視門鈴安裝案"為切入點,通過真實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探究隱私權與公共利益的法律邊界。“可視門鈴能不能安裝?”“可視門鈴怎麼安裝才合理合法?”通過具有思辨性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可視門鈴背后所涉及的法律問題,在兩難情境中結合真實生活經歷和真實案件,引導學生思考權利邊界。
幾年來,鹽小錦馨還通過模擬法庭、校園憲法戲劇等活動,增強了師生的法治觀念,弘揚了憲法精神,加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學習與傳承。
模擬法庭。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錦馨分校供圖
提升AI賦能,讓思政課“新”起來
鹽小錦馨積極擁抱技術,將AI、VR等智能技術作為賦能思政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創設過去無法實現的沉浸式學習場景,提升教學的精准性和趣味性。
在講授“偉大的革命精神”時,紅軍長征的故事對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學生而言十分遙遠。老師不僅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實際參觀社區紅色博物館,還引用VR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到”寒風凜冽﹔親眼“看見”戰友陷入泥潭……這種沉浸式體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將宏大的歷史敘事轉化為可感知的情感體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敬畏之心。而AI助手則提供了個性化、交互性的學習支持,滿足了學生深度探究的需求,讓思政學習24小時在線,實現了因材施教和精准引導。
鹽道街小學錦馨分校的“體驗式課堂”以一節節生動的課例說明,小學思政課不是“可有無”的副科,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戰場。其成功的關鍵在於牢牢把握了“守正”與“創新”的辯証統一:守正,是守住“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守住價值觀引導的正確方向﹔創新,是創新教學方法、創新載體形式、創新評價模式,讓道理循循善誘地融入血脈。通過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新”起來,鹽小錦馨將“有意義”的思政課辦得“有意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