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特大橋實現全橋合龍 市域(郊)鐵路成都至眉山線取得重大突破

8月28日上午9時10分,記者在市域(郊)鐵路成都至眉山線(下稱“成眉S5線”)工程岷江特大橋施工現場看到,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完成澆筑,成眉S5線控制性工程——岷江特大橋實現了全橋合龍,成眉S5線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岷江特大橋位於成眉S5線岷東新區站和眉山北站之間,大橋合龍后將為預制梁等建設材料運輸提供便利通道,推動成眉S5線建設進入新的加速階段。
32個月鑄就江上飛虹 成眉線進度再次刷新
從“蜀道難”到“蜀道通”,再到“蜀道暢”,千百年來奔涌不息的岷江,見証著一座座超級工程飛躍兩岸。而這一次,成眉S5線岷江特大橋歷時32個月的建設征程也被它深深“看”在眼裡。
回溯過往,四川成眉軌道交通有限公司黃鐵向記者介紹了一組時間線:2023年1月,施工隊伍進場,面對岷江水位持續上漲,建設者們與汛期爭分奪秒,創新採用“提閘放水+土石圍堰筑島”方案進行水下結構施工﹔2023年5月,提前1個月完成5座水中墩施工﹔2023年11月,首個橋梁主墩澆筑完成﹔2024年5月,超重型挂籃安裝完成﹔2025年7月,長達198米的中跨實現精准合龍﹔2025年8月,全橋完成合龍。
與此同時,成眉S5線全線建設快速推進。截至目前,成眉S5線全線9座車站主體結構已封頂﹔9台盾構機已累計掘進17600余米,佔總體的90%,其中眉山段盾構區間已全部洞通。全線高架段已完成63%。這條全長59.139公裡的軌道線路,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從藍圖走進現實。
大江之上架巨物 三大難關智破解
“岷江水流湍急,汛期流速超過3米/秒,江水沖擊力極大。”黃鐵介紹,“更嚴峻的是,大橋位於大壩上游蓄水區,施工河段水位常年維持在10米以上,相當於三層樓高,完全沒有可利用的枯水期施工條件。”
在這又急又深的江水中,大橋如何“站穩腳跟”?建設者們創新提出“提閘放水+土石圍堰筑島”的方案,適時開閘降低水位,快速搭建防水圍堰,硬是在激流中開辟出一片干燥的施工場地,讓大橋的基礎在洪濤中穩穩扎根。
而岷江特大橋這座龐然大物由26個節段在空中拼接而成,每個節段重達20余噸,最重的甚至達到270噸,相當於180輛小汽車的重量。
這些“超級積木”如何在40多米高的半空中精准拼接?建設者採用了“外穿緊衣,內強骨架”的新工藝。“外穿緊衣”指採用特制挂籃,如緊身衣般包裹混凝土直至定型﹔“內強骨架”則是在混凝土內部縱橫布置高強度鋼束,最多的一節使用了196根鋼束,為大橋裝上“鋼筋鐵骨”。
另外,岷江作為重要航道,汛期承擔較大的行洪壓力,如何平衡大橋穩固性和行洪需求之間的矛盾?岷江特大橋施工技術負責人苟愷說:“我們將大橋主墩‘瘦身’為2米厚的超薄壁結構,同時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並植入高強度鋼骨,在保障大橋穩固的同時也讓江水暢通無阻。”
新技術護航高精度 為混凝土配上“智能味覺”
岷江特大橋全長768米,總重超2.6萬噸,要將這樣的龐然大物建造精度控制在毫厘之間,離不開創新技術的應用。建設團隊精心鑽研,成功將10余項新技術用於大橋建設,並申報9項專利技術,以新技術護航高精度。
在岷江特大橋的關鍵部位,建設者們預先植入智能芯片,就像為其裝上了敏感的“神經系統”。這套系統通過112個應力傳感器和16個位移監測點,24小時精准感知挂籃變形、預應力張拉、梁體溫度變化等情況,並將數據實時回傳。未來通車后,這套“神經系統”將持續監測橋梁狀態,為大橋提供長效“健康守護”。
同時,大橋還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建了一座與實物一模一樣的虛擬大橋,給施工裝上了一雙“透視未來的慧眼”。通過提前模擬施工流程、精准計算結構受力,潛在問題得以在萌芽階段被發現和解決,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質量。
此外,團隊創新研發的“數字混凝土系統”,就像給混凝土配上了“智能味覺”,能夠實時“品嘗”混凝土的入模溫度等關鍵指標。一旦“嘗”到混凝土狀態不佳,就會立即發出警報,讓施工人員及時“調整配方”。這套精准的“味覺系統”,讓大橋混凝土外觀質量合格率從92%提升至99.5%,確保每一方混凝土都以最佳狀態投入使用。
“蜀道之難”已成為歷史,“軌道上的都市圈”正加速駛來。回首建設過程,從江底基礎施工到橋面合龍,建設者們奮力投入“共建軌道都市圈爭當建設急先鋒”專項勞動競賽,大干快上,奮勇爭先。
黃鐵介紹,下一步,成眉S5線將繼續推進盾構施工、預制梁架設及后續鋪軌作業。線路建成后,將有效縮短成都至眉山的時空距離,實現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片區、視高產業功能區、黑龍灘旅游風景區、眉山市主城區等重點功能區的快速通達,促進成眉兩地間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的高效集聚,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及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芮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