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精准定位讓癌細胞無處遁形

檢查室內,檢測設備機械臂緩緩運轉,隨著設備探測器逐層掃描,被檢測患者身體內部的影像實時傳輸至隔壁閱片室屏幕上……這是8月26日,人民網“行進中國”四川調研採訪團一行在四川瀘州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中心(以下簡稱“醫學中心”)看到的場景。
惡性腫瘤危害人民健康,是醫學界全力攻克的難題之一。近年來,隨著核醫學發展,運用靶向分子與治療性放射性核素結合的放射配體療法成為破題之匙。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陳躍向調研採訪團揭秘這一療法的神奇之處。
用核醫療設備為患者檢查。人民網 趙祖樂攝
“放射配體療法猶如一枚精准制導的‘腫瘤定位導彈’,直接命中癌細胞,對周圍健康組織卻幾乎沒有傷害。”陳躍說,診療過程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能發射β粒子輻射的镥-177,它就像一顆威力強大的炸彈﹔另一部分是靶向配體,相當於為“炸彈”安裝的“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將這兩部分完美結合,就形成真正的“腫瘤定位導彈”。
镥-177能夠爆破癌細胞,是因為其能夠發射β粒子輻射,雖然穿透厚度隻有約2毫米,但卻能有效輻射腫瘤病灶部位,就像一把銳利的“分子手術刀”,精准地切斷癌細胞的DNA鏈條,從而殺死癌細胞。
镥-177的殺傷力十足,但它的輻射范圍有限,因此對病灶周圍組織造成的損傷極小,不會“傷及無辜”。“它就像一個訓練有素的狙擊手,隻攻擊目標,不影響周圍環境。”陳躍說,“此外,镥-177的半衰期約為6.7天,既給藥物的生產、運輸留出了足夠的時間,又能保証在治療時藥物還具有足夠的活性,時效性剛剛好,大大提高了療法的可及性。”
不過,由於癌細胞十分狡猾,善於“隱身”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因此,要在全身范圍內找到腫瘤病灶並不容易。要實施靶向治療,就必須通過靶向配體進行精准導航。“我們通過注射含有靶向配體的藥物,使其進入人體內,到達病變的地方就會產生一個射線,再通過PET/CT掃描,找到這個腫瘤病灶。”陳躍說,“這種藥物猶如‘千裡眼’,能夠輕而易舉地精准鎖定身體癌變部位,輔助醫生有的放矢地開展治療。”
隨著更多新型治療用放射性核素的發展應用,核醫學以其“診療一體化”的優勢,在一些特殊腫瘤的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陳躍介紹,醫學中心目前通過核醫學診療一體化技術治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均取得很好的療效。2021年,該中心成為全國率先應用錒-225治療的醫療機構,吸引國內不少患者慕名來治療。
近期,該中心與四川科倫博泰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的TBM-001項目成功獲批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實現核素藥物自主研發和國產化替代。
從最初的“豆芽”學科到國內領先,30多年來,陳躍帶領團隊披荊斬棘,在核醫學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取得優異的成績。醫學中心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成立的聯合實驗室,已成為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在四川省核醫學醫療、教學、科研與創新轉化領域承擔重要使命,成為國際領先的核醫學轉化平台。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療中心規劃設計模型。人民網 趙祖樂攝
“近年來,瀘州市將核醫療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賽道,在發展核醫學的同時,聚力推進自主創新放射性藥物科技成果研發制造和產業化應用,加快形成集核藥物創制、核醫學診療、核醫療設備生產為一體的核醫療產業體系,努力建設世界核醫學高地,做優做強做大核醫療產業,給了我們極大支持。”陳躍透露,他們正在加緊建設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療中心,該中心設腫瘤放療中心、核藥制備及核醫學分子影像中心等功能單元,預計2026年交付使用。“我們將繼續投身核醫學領域研究,推動中心向‘建設國際一流的核醫學科’不斷邁進。”陳躍說。(張峰、薛育建、李平、郭瑩、趙祖樂、劉海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