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藝術面包師 用面團捏出奇幻“美食宇宙”

隱約可見血管和肉色的恐龍,晶瑩剔透、多汁飽滿的荔枝與石榴,還有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會跳出來的牛蛙……你敢相信,這些逼真到分不清是食物還是雕塑的作品,竟然是用手“捏”出來的面包?
這些“奇葩”但精美的作品,均出自成都一名藝術面包師之手。從去年開始,王波將他日常設計制作的藝術面包發到社交平台上,與傳統面包不一樣的外形、各種小眾但極具沖擊力的題材,讓他的作品迅速在網絡上爆火,其中,有單條帖子點贊量超9萬、評論達1.6萬。
藝術面包:造型制作是核心環節
17年前,王波開始接觸烘焙。那時,他20歲出頭,從四川到江浙滬,進酒店當學徒。為了學到真本事,他常常自費拜訪名師,“看到哪位師傅做得好,就交點學費去請教”。
之后,他開始不滿足於“閉著眼”都能做的常規烘焙,而是轉向了藝術面包領域。“藝術面包最初是用於參加比賽,是各大國際國內烘焙賽事的比賽必需項目。除了比賽之外,藝術面包還可以用作擺設裝飾,供售賣和觀賞。”在王波看來,烘焙的魅力,也正在於能夠用普通的面團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制作藝術面包的過程遠比想象復雜,造型制作是核心環節。“以恐龍為例,在制作之前,我會先研究恐龍的骨骼結構,再到牙齒、肌肉、血管、皮膚,上色時,還會使用南瓜粉、火龍果粉、菠菜粉等果蔬粉,呈現出黃、紅、綠等自然顏色。”王波介紹,上色的手法也有講究,“如果想呈現皮膚的質感,就用刷子將色素刷上去﹔如果要追求光滑和顏色的均勻,就要用噴壺。”
“為了呈現不同的質感,我們往往還會採用果糖、糖漿等其他甜品的元素。例如,在荔枝造型的藝術面包中,我會用糖塑形,呈現出荔枝果肉晶瑩剔透的質感。”王波表示,配方調整、形狀定型、烘烤溫度、發酵時長,這些因素也將大大影響最終作品的外形與口感,因此需要不斷試錯,“從構思到成品,少則兩三天,多則一兩個月。”
走向大眾:既要好看,也要好吃
3年前,王波選擇回成都創業,希望在家鄉開辟新的可能。“除了在網絡上分享自己創作的藝術面包外,我還在接一些游戲IP的定制,一個人物形象價格能達數十萬。同時,每年有不少要參加世界級面包制作大賽的選手,也會前來培訓。”
不過,他並不滿足於停留在“吸睛”的層面。“我想要的不是‘好看不能吃’,而是既好看又好吃。”王波強調,比賽用的藝術面包因為體積較大、制作時間短,往往需要烘烤得很硬,無法入口。如今,他正在嘗試將藝術面包推向大眾市場——比如研發雞腿、雞爪等造型的面包。
在王波看來,這既是創新,也是面包市場必然的發展趨勢,“現在市面上的面包大多出自中央廚房,口味趨同。隻有做別人沒做過的東西,才有競爭力。我希望能夠將藝術面包融入日常售賣,目前,國內幾乎沒有面包店這樣做過。”
“四川人愛吃,注重精致,這跟藝術面包的氣質很契合。”王波認為,藝術面包在成都有很好的發展土壤。近年來,成都已成為全國新茶飲、新烘焙的重要試驗場,不少品牌選擇在這裡開出首店。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成都落戶海內外首店超4000家,連續6年保持增長。(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呂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