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為一尊造像“洗臉”,兩位有經驗的文保人員就要花兩周時間
“拈花微笑”造像漸露古朴氣質

8月20日,記者來到資中東岩。“拈花微笑”佛石龕裡,文保人員正在對主佛侍從迦葉的造像進行最后的清理保護,曾經被涂上艷俗油漆的迦葉造像,已漸漸露出了古朴的氣質。
“拈花微笑”題材的造像,目前僅見於川渝地區。這些造像中,主尊佛立於蓮台,面帶微笑,側身回首俯視下方弟子﹔弟子雙手合十仰望佛陀,二者目光相對。
省考古院石窟寺保護工程研究所所長劉建成告訴記者,資中東岩的這龕造像雖然僅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造像雕刻線條流暢、神態生動。遺憾的是,迦葉的頭為后面補配,上世紀90年代,兩尊造像均被當地村民進行了妝彩重繪。
體量相對較小的迦葉造像,成為東岩清理不當妝彩的試驗對象。
此前,文保人員已通過顯微觀察、色度分析、光澤度和硬度檢測等技術手段,獲取了造像詳細的基礎數據,同時取樣進行了室內分析和清理保護模擬試驗。經過上百次試驗,調配出了適用於石窟造像的專用脫漆劑。
記者在現場看到,當現場施工正式開始,文保人員輕輕往造像不當妝彩部位涂上脫漆劑。片刻之后,隻見漆層慢慢溶脹,鼓出疱疹狀的小包。此時,文保人員將鼓起來的漆層輕輕撕掉,再輔以熱蒸汽進行清洗。這個去掉表面化學漆的過程,兩位有經驗的文保人員大約花了兩周時間。
讓大家沒想到的是,迦葉造像表面漆層之下,熱心村民當年還曾涂刷過水彩。由於水彩無法溶於溶劑,文保人員便只能用刷子物理摩擦,或直接用竹刀輕輕剔下來。而在清理過程中,文保人員還發現迦葉造像風化比較嚴重。“對造像表面已經出現的開裂和嚴重風化部位,要先進行黏結與預加固,確保造像表面安全穩定后,再對妝彩層進行清理,最后還要對造像進行空鼓灌漿、裂隙修補、脫鹽、滲透加固等操作。”劉建成介紹,目前這些流程都已完成。此外,迦葉頭為后來用水泥補配,未來還將對接頭處進行“美顏”,讓造像整體顏色更加和諧。
據介紹,目前展開試點的點位中,南江、宣漢、邛崍等多處石刻已經過精細化清理保護作業,成功完成了造像表面的積塵、污漬及不當妝彩清理和造像本體加固保護,原始造像的顯露率已基本達到100%。
“在今年底以前,我們爭取發布一套石刻造像不當妝彩清理保護的工作規程,為未來全省開展不當妝彩清理保護提供參考。”劉建成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