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熱愛托舉老人晚年時光
“00后”護理員:養老專業不是伺候人

“打開老人紙尿褲的那瞬間,我真的控制不住身體的真實反應,雙手顫抖著完成了操作。”回想起去年7月剛到養老院報到時接到的第一個任務,胡珍珍記憶猶新,那也是她從學校課程過渡到實際工作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2002年出生的胡珍珍就讀於四川護理職業學院,今年6月,她剛剛從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不過在一年前,她便已進入成都一家合資養老院,從事一線養老護理工作。從給老人們換尿布到助浴,從陪他們做游戲到心靈交流,雖然辛苦,但她越發感受到這份工作背后的“厚重”。
“養老護理是個雙向治愈的過程,老人們對我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7月24日,胡珍珍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養老護理專業不是伺候人,而是用自己的專業守護老人最后的尊嚴,用溫柔托舉他們的晚年時光。
家境優渥卻選養老專業 急救奶奶令她感悟深刻
胡珍珍是眉山人,在常人看來,家境優渥的她本該選擇一條看似光鮮的人生道路,但高考成績出來后,她卻堅定地將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填在了志願表上。
“沒有該不該,隻有熱不熱愛。”她坦言,或許很多人覺得她家庭條件很好,卻選了一個“伺候人”的專業,令人詫異。但她是真的喜歡和老人們待在一起,並不認為這份工作隻停留在淺層次的“伺候”二字。
父母的支持也是她最大的底氣。“我爸媽非常尊重我的選擇,也建議我選擇這個專業。”和傳統意義上的家長不同,胡珍珍的父母並不認為應該讓女兒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世界,而是讓她走自己想走的道路,想做什麼就去做,只要在歷練自己的過程中有所成長就好。
成為養老護理員的決定背后,還暗藏著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這都源於我的奶奶,她晚年遭受病痛折磨,身為至親,我卻無能為力,這種感覺讓我對養老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
胡珍珍說,自己從小是奶奶帶大的,但奶奶的晚年生活卻遭受著肺氣腫和支氣管炎的雙重折磨,家裡隻有備著制氧機來保障奶奶的健康。她回憶,有一次家中停電,制氧機用不了,爺爺焦急地打電話說:“快回來,家裡停電了,你奶奶快不行了”。等胡珍珍趕到時,隻見奶奶嘴唇烏紫,身體虛弱,在使用家用氧氣瓶急救后,奶奶才緩過來。
“這個場景我忘不掉,我無法想象如果我們回來晚了會怎樣。”胡珍珍說,正是這次經歷,讓她明白養老護理多麼重要,任何一件在常人看來很普通的小事都很可能奪走老人的生命,而身為家人卻不知道怎麼專業操作。這份深刻的感悟讓她決定,一定要從事養老行業,改善更多像奶奶這樣的老人們晚年的生活質量。
養老護理是互相治愈 成就感來自被人信任
和人打交道的職業,總是能洞悉人生百態,也夾雜著酸甜苦辣。
回想起去年夏天第一天上班,胡珍珍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為一名男性失能老人換紙尿褲。雖然在學校已有豐富的演習經驗,但真正實操時卻並不容易。
“那一瞬間真的有生理性反應,我轉身就吐了,后面顫抖著雙手完成了工作,那天中午都沒吃下飯。”胡珍珍回憶,這就是自己面臨的第一個挑戰。養老院的帶教老師也並沒有責備,而是輕聲安慰她“慢慢來,最開始都是這樣的,你做得非常好了。”
“我想到自己第一個任務就已經很突破自我了,未來什麼任務我都能好好完成了吧。”樂觀開朗的胡珍珍笑著說,在之后的工作中,她不斷積累經驗,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真誠打動著一個個老人。
“他們會把對自己孫子孫女的愛轉移給我們,比如拿出各種好吃的水果、零食給我們。”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胡珍珍一一列舉。從每天被爺爺奶奶們嘮叨“珍珍啊,工作再忙也要好好吃飯”“年輕人別熬夜,注意身體”,到老人們能自己處理的事絕不麻煩她,再到后來有爺爺奶奶隻讓她照護,都在一點一滴治愈著胡珍珍。這份雙向奔赴的愛讓她不隻把這份職業當作冰冷的工作,而是一種有溫度的情感連結。
“雖然的確有些辛苦,但感受到爺爺奶奶對我的絕對信任和關心的目光,我很有成就感。”胡珍珍說,這樣的滿足感足以抵消自己偶爾的疲憊,也更讓她有一種價值認同感。
認知需要改變 期待更多年輕人加入
“普通的養老護理員月薪在5000元左右,隨著資歷增長,薪資會有階梯式增長。”胡珍珍坦言,自己目前也會從事相關的管理和運營工作,薪資會比普通護理員高一些。
據她了解,當前養老專業的人才缺口很大,很多人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畢業后也不一定會從事對口職業。“社會的固有認知還停留在伺候人,照護好吃喝拉撒的層面。”胡珍珍期待,可以多多宣傳養老專業給社會帶來的價值和情感回報。
“希望能夠提升養老專業的待遇,從而提高社會認可度,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胡珍珍介紹,目前養老專業待遇還比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進入,如果未來有所突破,就能吸納更多像自己一樣的“00后”加入,讓他們感受到行業的發展空間。
她還期待著,不管是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都可以來養老院參觀,做一些研學或志願活動。“希望大家來親身感受一下,這個充滿愛的大家庭裡面的氛圍是什麼樣的,扭轉固有的社會認知。”
“尊嚴不會老去,它只是需要被溫柔‘打撈’。”胡珍珍說,既然總得有人托舉起老人們的晚年生活,為什麼不能是“00后”呢?(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趙奕 實習生 朱柯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