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鏈+產業鏈+配套鏈”三鏈融合 沿灘區瓦市鎮新堂村集體經濟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黃金7月,又到高粱收割季,沿灘區瓦市鎮新堂村的群眾忙得不亦樂乎,在田間地頭譜寫集體經濟促鄉村振興的幸福密碼。
近年來,瓦市鎮立足讓群眾過上幸福日子的目標,聚焦發展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干部有目標、群眾有奔頭的新路子。
做實“人才鏈”,打下“由弱到強”的組織基礎
曾因區位閉塞、產業滯后而位列全區“后進生”的新堂村,夯實組織堡壘,實現華麗蛻變。結合村“兩委”換屆,選拔出瓦市鎮最年輕的80后黨總支書記,吸納致富能手、退伍軍人4名進入村“兩委”班子,2024年引進“興村特崗”大學生1名,配備1名集體經濟發展指導員與村結對,村干部隊伍整體結構得到優化,形成了一支有干勁、有沖勁、有韌勁的村干部隊伍。村“兩委”一班人在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探索“村黨組織+非公企業黨組織”結對共建模式,與企業展開意向交流,達成高粱、榨菜訂單合作,並成功挂牌“高粱種植示范村”,全區(全市)僅有瓦市鎮新堂村、永樂村、華山村為“零退貨”,同時以“村集體 + 合作社 + 農戶” 的方式,組織和群眾齊心協力推動全村基礎設施建設。打通17條斷頭路,實施“沱江引水工程”,解決全村灌溉用水問題﹔實施高標農田項目,完成坡改梯2000畝、格田整治1000畝,建成集中育秧示范點,2025年育苗面積30余畝,從“信訪矛盾突出”到環湖路建設“零補償”推進,群眾向心力成為發展最強引擎,為集體經濟發展打牢基礎。瓦市鎮新堂村2024年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市級文明村”
做優“產業鏈”,拓展“稻糧菜蝦”特色產業
新堂村瞄准白酒產業對優質高粱的需求,與郎酒等企業簽訂訂單,採用 “公司 + 合作社 + 農戶” 模式,推行 “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的標准化種植,村“兩委”提前入戶、前端服務,把控質量,幫助解決群眾困難,全村高粱保持以3.75元/斤的價格,高於市場價1元左右進行收購,連續4年來,持續“訂單種植”,讓群眾吃下“定心丸”。2025年,全村高粱種植面積達 2000 畝,產量達到350 噸,按保底收購價 3.75 元/斤計算,年產值超262萬元,實現了穩定增收近1800元/畝,並輻射帶動周邊村1000余戶群眾增收,讓“紅高粱”變身“金穗子”。
新堂村依托高標准農田建設基礎,與自貢榮鑫小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推廣“稻蝦共作” 模式,實現 “一水兩用、一田多收”。在500 畝稻蝦共作田裡,小龍蝦以稻田害虫和雜草為食,排泄物為水稻提供有機肥,形成生態循環,既有生態小龍蝦,還有無公害綠色有機大米,根據調查數據,該模式可畝產小龍蝦500 公斤、稻谷 550公斤,每畝綜合收益達 1.4 萬元,較傳統種植模式提升近10倍,今年上半年,小龍蝦達50噸,實現收入150萬元,並為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60余個,戶均增收達2萬元/年。同時,無償為周邊村民提供小龍蝦育苗、育種、養殖、銷售等技術服務支持,累計開展技術培訓交流10余場,讓小農戶無縫銜接大產業。
通過區集體經濟專班牽線搭橋,實施園村共建行動,與沿灘食品工業園企業合作,發展榨菜訂單和大豆訂單。算好“土地賬”,促一地多用、一田雙收,通過間套作“高粱+大豆”“油菜+榨菜”模式,開展高粱大豆帶狀復合種植1800余畝,推行榨菜、油菜輪作間作500余畝,實現多季增收、糧經油結合。村民徐必德嘗到了甜頭,充滿信心地說:“今年種了15畝高粱,收入近3萬元,明年再擴種4畝,還要把大豆、榨菜一並種上,預計能增加收入3.5萬余元,跟著村上的安排走,沒得錯。”
做強“配套鏈”,搭建“產育供儲銷”綜合平台
該鎮爭創“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結合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和美鄉村等項目,投資900余萬元,打造農機服務中心、農事服務中心、育秧中心、加工中心、培訓中心,集體經濟產品展銷廳,周場供銷社新堂店“5+1+1”(五中心一展廳一社)的“產、育、供、儲、銷”配套產業鏈平台。目前,“五大中心”即將投入運營,集體經濟產品展銷廳、周場供銷社新堂店已正式運行,今年以來,通過平台銷售種子、化肥等農資15萬元,結合2025年自貢市“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文化活動、“灘區讀書薈·伴成長公益項目”等活動,開展瓦市鎮集體經濟特色產品展銷3場,銷售額達2萬余元。
下一步,瓦市鎮將針對農旅短板,用好現有資源,通過招商與村集體經濟聯建的方式,在新堂村天宮凼水庫打造區域產業服務中心和游客接待中心,發展集採摘、垂釣、餐飲、露營、團建、親子等為一體鄉村旅游項目,進一步豐富產業形態,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加快推動省級農業園區創建目標。
來源:沿灘融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