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推廣新技術,種植“吃鹽植物”,選育耐鹽鹼作物——

新疆鹽鹼地變成致富田

本報記者 李亞楠
2025年07月15日09: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碩縣的一處改良鹽鹼地上,種植的小麥喜獲豐收。
  新華社記者 高 晗攝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即便是夏天,很多地方也能看到白茫茫一片——這不是積雪,而是鹽鹼。新疆超過三分之一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鹽鹼化,作物低產,嚴重的甚至寸草不生。

  如何讓這樣的耕地產出效益?記者近日走訪新疆多地,見証當地應用不同技術手段改良鹽鹼地,實現增產增收。

  推廣新技術,降低土壤含鹽量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塔溫覺肯鄉靈峰家庭農場,1000畝暗管排鹽綜合改良重度鹽鹼地示范田裡,辣椒、玉米長勢正好,“目前看來是個豐收年!”農場負責人趙杰說,這裡離博斯騰湖不遠,地下水位高、蒸騰量大,導致土地鹽鹼化比較重,之前試過種枸杞、油葵,但產量都不理想。

  2023年開始,這塊地被納入“新疆綠洲節水抑鹽灌排協同產能提升技術模式與應用”項目,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走”的水鹽運動規律,技術人員將排水管埋置在地表以下1至2米的深度,結合灌溉淋洗,把鹽鹼地土壤表層鹽分淋溶,通過暗管快速排走,同時集合土壤改良劑、水肥鹽調控等綜合技術,降低耕層土壤含鹽量。

  “排水通暢了,原來5月底才能播種的土地,現在4月中旬就可以播種,土壤含鹽量從19g/kg降低到了8g/kg。辣椒是特別挑剔的作物,肯定不能在鹽鹼地裡種,經過改良,去年畝產達到450公斤,玉米畝產近900公斤,達到了博湖縣的平均水平。”趙杰說,今年在一塊鹽鹼化非常嚴重的地塊種了春小麥,不久后就要收割了,預計畝產能到300多公斤。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四十九團十八連的棗園裡,眼下正是棗子挂果的時候。“今年花開得密,坐果差不了。”十八連黨支部書記蘇永平眼裡盛滿了欣喜。這片生機勃勃的棗園,3年前還是土壤鹽鹼化嚴重的低產田。“以前大水漫灌,表層鹽分被水帶入棗樹根系層,棗樹長不好。”蘇永平說。

  202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尹飛虎帶領團隊在這裡建立了紅棗科研實驗基地,從2024年開始在330畝棗園裡推廣應用咸水淡化、豎井排鹽、地下滴灌等技術。

  “這裡是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地下咸水儲量豐富。我們利用光伏發電系統驅動排鹽井抽取咸水,並配備淡化裝置,同步解決咸水淡化和土壤改良問題。”尹飛虎說。

  新技術帶來了新變化,當年,紅棗畝產就增加了50公斤,因為品質提升,每公斤收購價還比周邊高出0.2元。“鹽鹼地變成了致富田。”蘇永平望著滿園的棗樹,對未來充滿期待,“等全連4000畝棗園全都經過改良,那得增加多少收益!”

  種植“吃鹽植物”,讓鹽被植物“吃掉”

  在新疆克拉瑪依有片“奇景”:相鄰的兩塊地,一塊白茫茫鹽鹼化,另一塊卻生機勃勃——這裡是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和團隊建起的鹽生植物園。

  “鹽鹼地裡種庄稼,十年九不收。”這是老一輩農人的經驗。但田長彥發現,有些鹽鹼化土地上雖無法生長正常的植物或農作物,但可以生長許多其他種類的植物。2000年起,田長彥帶著團隊用3年時間幾乎跑遍了新疆所有有鹽鹼的地方,發現320種鹽生植物,並牽頭建了兩個鹽生植物園,引進了150多種鹽生植物。

  “鹽生植物分為三個類型:聚鹽植物、泌鹽植物和拒鹽植物。”田長彥說,聚鹽植物也可以叫“吃鹽植物”,因為它能把鹽“吃”進體內,再將這些“吃鹽植物”移走,土壤中的鹽分就會降低。

  田長彥從“吃鹽植物”中篩選出耐鹽性較強、產量比較高的鹽地鹼蓬試種,發現在其他作物都不能生長的鹽鹼地上,每畝鹽地鹼蓬能收獲1.8噸干草,帶走400多公斤鹽。“種下去第一年,土壤鹽分就降低了40%,到第二年累計降低了60%以上,到第三年累計降低了85%到90%,鹽鹼地成了能種植正常作物的土地。”田長彥說,鹽地鹼蓬還具有多種潛在的經濟價值,既可以作為蔬菜食用,也可以作為飼料喂養家畜,甚至還可以用於綠化鹽鹼地。

  試驗成功后,田長彥在新疆和田縣、青河縣等地方推廣新的鹽鹼地改良方法。通過利用滴灌技術節水控鹽,種植3年鹽地鹼蓬后,成功使土地脫鹽,接著又種了一年肥田的豆科植物,之后再種棉花,達到了正常產量。

  目前,種植鹽地鹼蓬已在新疆多個縣區、團場示范推廣。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希依提墩鄉喀克夏勒村,葉爾羌河岸邊的一片鹽鹼地改良示范田裡,連片的鹽地鹼蓬在風中搖曳,去年5月,這片土地實施土壤改良項目種植鹽地鹼蓬,再過兩三年,這片地就能種棉花了。

  轉變觀念,與鹽鹼地“和平相處”

  “新疆農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與鹽鹼地斗爭的歷史。”這是許多新疆人曾經的認知。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持續推動由主要治理鹽鹼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鹼植物適應鹽鹼地轉變,做好鹽鹼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試點。

  “以前總想著怎麼改造鹽鹼地,降低鹽分適合作物生長,但從新疆的氣候、地形條件來看,短時間裡,鹽鹼地從整體上來說是無法消滅的,現在我們也在不斷轉變觀念,與鹽鹼地‘和平相處’,選育耐鹽鹼作物適應鹽鹼地。”從事鹽鹼地治理20多年,新疆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農業節水研究所所長徐萬裡說。

  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油料團隊引入的耐中、重度鹽鹼脅迫的秋播油菜,去年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縣吉布庫鎮畝產達到157.9公斤﹔喀什地區莎車縣永安管委會康樂村長期被視為“無法種植區”的重鹽鹼地塊,通過“蛋白營養液”改良土壤,當年改良鹽鹼地當年小麥畝產達101.56公斤﹔2023年,和田地區洛浦縣庫都克艾日克村嘗試種植耐鹽鹼水稻品種,通過科學管理實現了畝產550公斤,今年,該村將種植面積擴大至400畝,持續推進高效農業實踐……

  今天,在鹽鹼地上不僅能種庄稼,還可以養“海鮮”。新疆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明義表示,在和田、喀什等南疆地區,利用鹽鹼水養殖水產並不鮮見,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地區利用廢棄鹽鹼水養殖水產,目前已初具規模,不僅解決了邊遠內陸地區吃海鮮難的問題,更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

  位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四團金楊鎮的新疆洲泉有限責任公司養殖基地,南美白對蝦正在水池中暢游。“前期我們採用小批量進苗的方式,通過水質調配,實測蝦苗存活情況,不斷改進生產技術,現在蝦苗的長勢良好。”該公司經理楊存廣說,養殖場佔地面積450畝,主要利用鹽鹼水進行養殖,目前,已開展大棚養殖30個、露天池塘養殖3個,自5月底起,已經投放南美白對蝦635萬尾,各類魚苗150萬尾,預計年收入十分可觀。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