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我的田地在海底”(記者體驗)

本報記者 楊俊峰文/圖
2025年07月15日09: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海底“種”珊瑚是一種什麼體驗?

  對於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而言,這是他的日常工作。作為一名“水下育林人”,年近60歲的陳宏已經與珊瑚生物研究打了30多年的交道。30多年來,陳宏和他的團隊研究珊瑚繁育,在海底“造林”,成功掌握了無性繁殖珊瑚技術,讓中國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6月下旬,海南島南部周邊海域受天文現象影響,退潮時水面會低於海平面,屆時,平時“隱匿”在海中的珊瑚礁將會露出水面,摘下面紗展露真容。趕在這次退潮之前,本報記者來到海南省三亞市和陵水黎族自治縣,與陳宏一同潛入海中,在水下“種”珊瑚。

  

  人工育苗

  “從零開始,平地起高樓”

  6月24日清晨,陵水猴島,風和日麗,萬裡無雲,海浪輕輕拍打著沙灘。岸邊不遠處,是一艘由鋼管和木板搭起的簡易筏子。

  見到陳宏時,他正在筏子上擺弄一張特制的珊瑚“嬰兒床”。長約3米的“床架”由不鏽鋼制成,1米寬的“床頭”上系著白色的懸浮球。每塊“珊瑚寶寶”被特質水泥固定在“床”上的鋼筋橫梁上,即將沉入海底“睡個好覺”。“嬰兒床”學名叫做珊瑚苗床,是陳宏海底“造林”的主要工具。

  “來,搭把手!”陳宏喊我和他的工作人員一起,從岸上把剩下的4個珊瑚苗床抬到筏子上。隨著柴油發動機的啟動,我們一行六人坐在筏子上,帶著5個珊瑚苗床,在上下起伏的海浪中前往遠處淺海海床的育苗點。在那裡,我們要將這些苗床放入海底,完成“種”珊瑚的第一步。

  “珊瑚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動物。”陳宏說,珊瑚礁是由一個個珊瑚虫組成的,每一個孔洞都會住著一個珊瑚虫。當珊瑚虫長到一定大的程度,它就一分為二,進一步擴大到整個珊瑚礁。到了產卵的季節,每個珊瑚虫會在同一個時間向海裡面排放珊瑚卵。“這個時候在海中的晚上,你就會看到,黑漆漆的海水裡漂浮著成百上千的紅色珊瑚卵,場景非常夢幻,就像在太空見到了外星生物。”陳宏說。

  陳宏還記得,起初提出想要人工培育珊瑚苗,很多人覺得是天方夜譚。研究培育珊瑚的每個步驟都異常艱難。“先要弄清楚珊瑚致病和死亡原因、珊瑚群落的生長規律,再逐步摸索珊瑚修復保護技術。”陳宏說,海底種珊瑚的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好似平地起高樓。

  “開頭要有好苗,后面看成活率。”講起種珊瑚的過程,陳宏如數家珍,“珊瑚育苗技術分為室內育苗和野外育苗,苗床是我們野外育苗的獨家發明。”

  陳宏告訴我,每次野外育苗,首先要在海底選擇合適的珊瑚母體,然后現場取苗,再將珊瑚苗固定在苗床或者選好的礁石上,讓苗種重新繁殖擴大族群,整個過程類似於陸地上的植物嫁接。

  水下“種樹”

  從西沙到海南島

  穿好潛水裝備,背上氧氣瓶,本報記者跟隨陳宏潛入水下3米,一起來“種”珊瑚。

  由於日照的緣故,上午的海水清澈透亮,從水下向上望去,陽光穿透海面在海底形成了“丁達爾效應”,無數炫麗的光柱閃耀在波光粼粼的海水中,如夢似幻。

  作為一個老潛水員,陳宏隻穿了一雙腳蹼,咬著一個呼吸管就下水了。對他而言,30年的海底“種植”經驗讓潛水如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在海底“種珊瑚”,聽起來好像是世界上最美、最浪漫的工作,可美麗背后卻異常艱辛。

  在大海裡種植珊瑚絕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把珊瑚連同珊瑚架綁在網上,帶著網潛入水底,把網罩在礁石上。珊瑚架要用鋼钎釘在礁石中,這樣,就算是風浪來勢很急,珊瑚也很難被沖散。

  種完一張,再浮上來,綁第二張網,如此反復,一天要沉浮十幾次,但這已算是快的了。在陳宏發明這種方法之前,種珊瑚只能像插秧一樣,一株一株地種。

  如果海底沒有礁石,就要投放一個個重近兩噸的大型水泥基座來代替,然后再套上礁盤,每個礁盤可以種200株珊瑚。潛水員下水后,把珊瑚苗的盆栽套在礁盤的格瓦上,底部再用螺母擰緊、固定。

  一起出海的船長告訴我:“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一顆一顆釘子,一株一株珊瑚,要種遍整個大海,根本不可想象。”

  每當同事們下水前,陳宏總會耐心叮囑:“慢點放,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為潛至海底作業時,充滿各種不確定的風險,可謂危機四伏,陳宏就曾遇到過不少危急時刻。有一次,他在某海域潛水調查珊瑚礁,在水下12米處潛水服意外漏氣。當時隻有3分鐘的時間,情況十分危急。在緊急時刻,他根據經驗馬上卸掉沉重的鉛塊升到水面,被同伴及時救援,才避免了一次重大意外。

  “我在鳳凰島投人工珊瑚礁石時,綁著1噸多礁石的繩子一下子纏到身上,將脖子死死勒住。幸虧后來用潛水刀割斷繩子,才和死神擦肩而過。”談及長期以來海底作業的艱辛,陳宏只是一笑帶過。從西沙到海南島,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扎入水中,星星點點地拼湊出如今近岸珊瑚叢生,魚群環繞的美麗畫卷。

  “農民的田在地裡,漁民的田在海上,而我的田地在海底,海底和大地一樣,總會回報辛勤付出的人。”陳宏說。

  人生願景

  讓“海石花”開滿這片海

  珊瑚,海南當地人叫“海石花”,被科學家譽為“海底熱帶雨林”。珊瑚群落為海洋魚類、貝類、藻類提供了棲息場所,是近岸海域生態穩定的重要基礎。“有了珊瑚,大海就活了起來。”陳宏對我說,“讓‘海石花’開滿這片海,在海南島四周海域,打造一片繽紛多姿的‘海底雨林’,是我的夢想。”

  6月25日,傍晚的三亞灣正在退潮。在三亞鳳凰島珊瑚培育示范點,形態各異的珊瑚在清澈海水中若隱若現,長勢喜人。

  下午6點,水面降至海平面下17厘米,我從岸邊走進海裡,走到這片遼闊的“珊瑚雨林”中,看到小魚小蝦從腳邊游過,藏在珊瑚叢裡的海蟹一邊覓食一邊打量著我這個闖入領地的“不速之客”。我仿佛置身東海龍宮,《西游記》中描寫的奇偉瑰麗的場景躍然眼前。

  這是陳宏及其團隊深耕多年的“海底雨林”一角。

  陽光下,陳宏黝黑的臉龐,滿是喜悅和興奮。他說,他的珊瑚苗人工培育規模目前已呈幾何倍數增長。

  2013年,陳宏有了“百萬珊瑚計劃”的想法。他想在海南島的主要島礁種下100萬株人工繁殖的珊瑚苗,建一個海底花園。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從西沙到海南島,陳宏已培育了百余種珊瑚物種。此外,陳宏還建立了一個珊瑚種質基因庫。基因庫主要分為野外庫、室內庫和標本庫,種質資源側重以活體保存為主,標本保存為輔。

  如今,陳宏在三亞周邊海域種下的珊瑚,已經超過70多萬株,他的“百萬珊瑚”夢,離實現越來越近了。

  近年來,海南一直堅持科學開展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不斷提升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如今,越來越多的科研團隊、環保力量彼此協同發力,共同守護“海底雨林”。而隨著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新技術應用於珊瑚礁保護修復,科技力量正為這片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注入新活力。

  “現在政府支持力度大,社會對珊瑚保護有共識,我有信心把珊瑚繼續‘種’下去。”陳宏說。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