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浙江及省內各地的幫扶力量匯聚
讓優質教育資源在甘孜生根發芽

前不久,來自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太平橋鄉的王順萍完成了高考志願填報。高中三年,王順萍就讀於丹巴高級中學,在“組團式”幫扶教師的指導下,取得了“裸分超特控線”的好成績。“我最想讀的是師范類,希望回家當老師。”對未來,王順萍充滿了憧憬。
受制於地理條件、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甘孜州教育資源相對匱乏。2022年,按照浙川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等部署,各類幫扶力量從浙江和省內各地奔赴這裡。三年來,幫扶隊伍攜手當地,通過課程改革、師資培訓和信息化建設等方式推動甘孜州教育水平加快發展,不僅讓本地升學率逐年攀升,還讓優質教育資源在當地“生根發芽”。
A
一部“校本課程” 因材施教 破解“水土不服”
7月6日,在樹德實驗中學得榮分校的英語課堂上,教師甘素英帶領學生朗讀改編版《小王子》。“我們的學生對‘玫瑰’‘狐狸’之類的意象缺乏感知,但對‘格桑花’‘藏羚羊’有天然親近感。”甘素英介紹,這是她結合學生文化背景耗時半年整理的雙語讀物,融入了藏族諺語和高原動植物知識。 這是甘孜州“校本課程”改革的縮影。幫扶隊伍來到甘孜州后,帶來了新的教學方式、管理理念等,但這些經驗如果不結合本地實際,難免“水土不服”。“之前我們就採用過樹德中學的教學方案,但因為學習基礎、語言環境等不同,孩子們跟不上節奏。”甘素英告訴記者。
為此,幫扶隊伍聯合本地教師,按“一校一策”的模式,構建了校本特色課程體系。
在瀘定中學,幫扶隊伍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了數學、化學、生物等課程的“校本作業”﹔在康定市第二中學,幫扶隊伍帶來了“社團課”,還結合高原地區、民族地區特色,設置民族舞蹈、藏文書法、天文觀星等12個社團﹔爐霍縣中學“玉錦班”將環保志願活動納入學分,學生們設計的“牦牛糞資源化利用”方案獲得了省級創新大賽獎項……
此外,立足本地學生能歌善舞的特長,各受扶學校還整合幫扶資源開設了特色藝術“校本課程”。“我們學校美術專業班級已連續兩年升學率100%。”瀘定中學校長方潤根告訴記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模式,為孩子們帶來了更多元的成長路徑。
B
一個“名師工作室” 幫扶一個“點”激活更大“面”
不久前,康定二中高三四班班主任張琴有了一個新身份——高三年級副主任。 從普通教師到年級副主任,張琴的成長離不開“師父”——來自成都七中的幫扶教師陳威的帶領。根據張琴的好學、組織能力強等優勢,陳威帶著她參與年級管理制度的制定,引導她思考“怎麼通過優化制度讓教學更高效”。
“師父‘手把手’帶教,不僅讓我學到先進教學理念,也讓我對自身的職業路徑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張琴說。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是讓優質教育資源“落地生根”的關鍵。在甘孜州,每一名幫扶教師都會和數個“徒弟”結對,通過“手把手”帶教,提升當地教師能力。但這一方式的瓶頸也很明顯——各類幫扶隊伍加起來也不過200人,“師父”明顯“不夠用”。
針對這一難題,幫扶隊伍成立了46個“名師工作室”,由來自浙江等地的教師領銜,吸納本地教師參與。通過“常態化”“跨校際”開展教研、名師講堂、示范課、觀摩考察等方式,幫助更多本地教師成長。
在加入由杭州第二中學老師吳應富領銜的“杭老師”工作室后,雅江中學教師於艷學到了不少先進經驗,通過校內公開課,於艷又將這些經驗分享給了本校老師。
“我們希望能達到幫扶一個‘點’,激活更大‘面’的效果。”吳應富告訴記者。
C
一間互聯網教室 讓優質教育資源跨越山海
近日,在康定二中的一間教室裡,學生們端坐在屏幕前,屏幕另一端,成都七中的一堂閱讀課上,學生們正在討論《平凡的世界》。通過屏幕,康定二中學生益西尼瑪和遠在成都的同學進行了互動。 開設網絡課程,是突破地理局限、填平教育水平差異的一個重要舉措。早在2019年,甘孜州就依托康定中學創辦本土直播教學,促進州內各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近年來,在各方幫扶力量的支持下,甘孜州的遠程教育突破發展,已覆蓋367所學校,受益學生超10萬人。
然而,網絡課程在實踐中面臨著一個突出問題:“前端”教師水平高,帶來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思維方式,但受扶端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為此,各受扶學校都採用了“雙師課堂”的模式,“前端”教師講完課后,本地教師負責整合課程資源、選擇合適的模式教學,復講復練、釋疑解惑。
“除了課堂同步外,我們還採取了備課同步、作業同步、考試同步的方式。”康定二中語文教師彭詩琪告訴記者,“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享受到優質資源,本地教師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讓外來的資源促進‘頭部’學校提升,‘頭部’學校再結合本土經驗,將優質資源‘擴面’,這是讓優質資源‘生根’的關鍵。”甘孜州教育和體育局副局長代玉龍說,下一步,甘孜州將持續用好各類幫扶力量,結合本地實際,讓優質教育資源在全州“生根發芽”。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寧蕖 甘孜觀察 洛絨尼瑪
新聞多一點
浙甘攜手探索職業教育協作機制
為大山裡的孩子提供更多出路
近日,來自德格縣的學生牛麥益西從杭州市蕭山區第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即將邁入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繼續求學。這一機遇得益於浙江與甘孜的職業教育協作機制。
2022年,甘孜州職業技術學校與金華實驗中學、杭州市蕭山區第二中等職業學校、金華職業技術大學、浙江旅游職業學院聯合舉辦初中起點“2+1+2”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工作。
“2+1+2”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模式,即學生前2年由甘孜州職業技術學校本土培養,第3年中職學習階段由杭州市蕭山區第二中等職業學校和金華實驗中學繼續培養,2年高職階段則由金華職業技術大學和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的學前教育和旅游管理(導游方向)2個專業培養,意在促進教育資源和人才供需“互補”。
“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對藍領技工需求大﹔而西部地區人力資源豐富,但職業教育相對薄弱。開展職業教育幫扶,不僅能讓大山裡的孩子找到更多職業路徑,也能實現人才供需的有效對接。”杭州市蕭山區第二中等職業學校校長何韓峰說。
目前,“2+1+2”培養模式共招收學生240名。據了解,“2+1+2”模式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學校將在充分尊重畢業生意願的前提下,向各地的優秀浙商企業優先推薦就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寧蕖 甘孜觀察 楊孟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