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暑期托管班:師范學子護航,校園變青少年成長樂園

![]() |
體育老師進行教學活動。四川職業技術學院供圖 |
“行課時間是大學校園,放假時間是青少年樂園。”當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的暑期鐘聲敲響,校園並未沉寂,反而化作充滿歡聲笑語的成長沃土。在這片熱土上,教師教育學院的師生們正以專業實踐為筆,以社會服務為墨,將暑假托管班打造成“學、玩、創”三位一體的成長空間,既為青少年帶來繽紛假期,更助推師范專業內涵建設走深走實。
假期不放假:學院師生構筑成長港灣
清晨7點30分,班主任李雨函老師已站在明志樓門口迎接孩子們,而前一天晚上她還在剪輯當日活動視頻,用鏡頭定格孩子們手工制作、完成科學實驗的精彩瞬間,這樣的“超長待機”是托管班教師團隊的日常,他們不僅指導學生活動設計、解決教學管理難題,更精心設計體智能訓練、創意美術、趣味實驗等課程,讓孩子們在走班活動中釋放天性。學前教育專業大三學生劉藝娜的一天頗具代表性:上午帶領三組小朋友開展“繪本劇場”,從《彩虹色的花》故事改編到道具制作全程主導﹔下午組織“牙簽站起來”科學實驗時,面對孩子“為什麼水能讓牙簽站起來”的追問,她結合《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理論知識,用通俗語言解釋“水的張力”。“課堂上學的‘情緒引導手勢’讓內向孩子主動舉手扮演角色,這種臨場應變比模擬教學更淬煉能力。”劉藝娜坦言,每天記錄孩子的節奏感表現、觀察實驗中的行為反應,讓她對“保教結合”有了更具象認知。
實踐即課堂:師范專業的“產教融合實驗室”
托管服務成為師范學子的“沉浸式課堂”,推動“三能進階”人才培養體系落地生根。在“基礎能力——核心能力——創新能力”的遞進訓練中,學生上午組織音樂律動課時同步記錄兒童行為,下午開展注意力訓練課程時優化教學設計,形成“實踐——反思——提升”的閉環。富有教育類專業特色的多維融合機制在此充分顯現:學生在托管中運用《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所學指導生活護理,將《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與利用》的理論轉化為手工課方案,甚至在處理突發問題時調用《嬰幼兒心理發展》知識技能......“帶‘牙簽站起來’實驗時,教材知識與孩子提問的碰撞,讓我真正理解‘教學相長’。”學生劉藝娜的感慨,印証了托管服務作為“產教融合實驗室”的價值。托管班的熱烈運作,是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抓“五金”建設的縮影。數字媒體學院譚娟副教授的《幼兒園玩教具制作與環境創設》精品課程資源,直接轉化為托管班的手工教學方案﹔教師教育學院陳泓宇副教授的《數字化教育技術應用》課程成果,則以動畫課件形式出現在科學課堂,這種雙向賦能讓課程建設“根深葉茂”。
服務即建設:高校資源反哺社會的生動實踐
在走班課上,孩子們用洪亮的聲音、挺拔的身姿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師范學子們制作的玩教具在孩子們手中傳遞,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真正實現了“放假不打烊,活力再升級”。這不僅是青少年的樂園,更是師范教育“一線貫穿、三能進階、多維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鮮活注腳——在服務社會的實踐中,教育的火種正被一屆屆教師教育學院學子接續傳遞。“把孩子送來川職院托管班后,變化真的看得見!作業有專業老師輔導,每天還有體智能訓練、手工制作等豐富課程,孩子吃得好、住得安全,回家還會主動分享學到的新知識,作為家長特別放心!”遂寧市中心醫院職工劉泓鍵開心地說。未來,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將進一步堅定“姓高(高等教育)、名師(教師教育)、屬職(職業教育)、向基(基層一線)”的辦學定位,主動對接0—12歲嬰幼童全周期教育服務行業,致力於為社會培養一大批“師德高、有特長、下得去、教得好”的新時代教育服務人才。(龔光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