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永陵公園:帝王枕畔卻是尋常人家

位於成都市金牛區的永陵公園,依托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俗稱“王建墓”)而修建。作為我國目前所知的唯一一座地上皇陵,永陵沒有深鎖高牆的森嚴,沒有遠離塵囂的孤寂,而是作為一個開放式公園,巧妙地將歷史人文與現代生活結合,讓市民游客在休憩娛樂的同時,感受古蜀文化的熏陶。
永陵公園大門。實習生唐藝娟攝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正如詩人杜甫在《贈花卿》中所寫,古代的成都以絲管樂器聞名,在唐代便是全國的音樂之都。而這,主要得益於其作為前蜀王朝宮廷音樂中心的歷史地位。
如今,在公園內,也能發現處處與音樂有關的元素。步入園區,首先看到的是前蜀皇帝王建的紀念石塑以及圍繞著石塑的22座古樂石雕。這些石雕,或在吹簫,或在撫琴,或在拍板,神態各異,風姿綽約,讓人不禁想象著古時候這裡歌樂飄蕩的盛況。
錦城絲管雕塑群。實習生唐藝娟攝
公園內轉角處,有一尊踏春雕塑。一位體態豐腴的貴婦人騎於駿馬之上,蜀中春游的旖旎景象重現於此。這雕塑無聲地訴說著五代十國時期成都的富庶與閑適,與現代成都“安逸舒適”的文化標簽不謀而合。
踏春雕塑。實習生唐藝娟攝
環繞著千年地宮的,是充滿生機的現代生活圖景:健身的市民在綠樹濃蔭下舒展筋骨,母親帶著孩子在園中玩耍,老人們在涼亭中“擺龍門陣”......
市民健身。實習生唐藝娟攝
永陵博物館門前,樂伎石刻錯落有致,是博物館的“迎賓使者”。這些精美絕倫的樂舞形象,日復一日地迎接著普通的人們,默默地訴說著藝術源於生活最終也歸於生活的道理。
樂伎石刻。實習生唐藝娟攝
永陵博物館,這座國家二級博物館,坐落於公園中心處。市民逛累了,抬腳就能步入其中。人們在欣賞十二力士的雄渾、二十四樂伎的精妙、王建石像的傳神之余,感受到歷史的溫度。它不再是冰冷的陵墓陳列,而是連接著公園的綠意、市民的笑語、城市的脈搏,成都人文化生活裡一個溫暖而獨特的坐標。
永陵博物館。實習生唐藝娟攝
李白贊嘆過“萬戶千門入畫圖”的錦城繁華,杜甫筆下有“錦城絲管日紛紛”的成都美好,這些都能在永陵公園找到最鮮活的現代演繹。永陵地宮不再只是沉睡的歷史,它被成都人用市井的煙火氣溫暖。
帝王枕畔卻是尋常人家——永陵公園以其獨特的親和力,証明了最厚重的歷史也可以擁有最溫暖的人間煙火。它是一座真正“活”在成都人生活裡的千古皇陵。(實習生唐藝娟參與採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