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回歸祖國

漂泊海外七十九載 戰國帛書歸故裡

本報記者 趙曉霞
2025年05月26日09: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5月18日,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航站樓工作間內,工作人員將文物帛書從外包裝箱中取出交由國家文物局方面進行現場查驗。
  新華社記者 李 賀攝

  5月18日凌晨3時55分,從美國起飛的CA818航班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存放在文物包裝箱中的戰國帛書子彈庫帛書的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佔》隨機抵達,這也昭示著它們結束79載漂泊回到了祖國懷抱。

  正如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所言,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因民族弱亂而遠離故土,正隨著民族復興而踏上歸途。

  子彈庫帛書的回歸,是中美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實踐,為增進中美人文交流和兩國人民友誼注入了正能量。

  

  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

  時間回到80多年前,帛書於1942年在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遭盜掘出土,是目前出土的唯一的戰國帛書。相關資料顯示,帛書分為《四時令》《五行令》《攻守佔》三卷,字數多達900余字,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也是我國首部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於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中國學術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

  此次回歸的《五行令》和《攻守佔》為子彈庫帛書第二卷、第三卷,共計132件(組),內容分別是四時十二月宜忌、攻城守城宜忌。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卜憲群介紹,《四時令》是完整的帛書,《五行令》《攻守佔》皆為殘片,需要復原。這三卷帛書內容較多,涉及的問題也比較多元。如《五行令》中出現楚國的月名,對考察楚國的歷法具有重要價值。《四時令》由文字和圖像構成,符合中國古代“圖書”的概念。

  卜憲群表示,學界認為,從文字學角度來說,子彈庫帛書奠定了戰國楚文字研究的基礎。戰國文字研究是我國古文字學的分支之一,在子彈庫楚帛書出土之前,學界研究戰國文字的材料有限。子彈庫帛書是我國第一次發現的用戰國楚文字寫成的長篇文獻,對研究戰國文字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從學術史角度來說,對楚文字的系統考釋仍需追溯到子彈庫帛書,很多楚文字的考釋仍建立在對帛書的釋讀之上。從古文獻角度來說,子彈庫帛書對考察古代書籍的形態、折疊方式、書寫方式、圖畫與文字的關系等問題,都具有重要價值。

  “子彈庫帛書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批戰國帛書,也是時代最早的帛書實物,對考察古代帛書的形態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貴價值。”卜憲群說,“從學術史、思想史意義上來說,子彈庫帛書的內容比較豐富,對考察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天文歷法、擇日禁忌、天人感應、五行思想等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美方同意將文物返還中國

  1946年,子彈庫帛書流失美國,自此遠離祖國。《四時令》目前由賽克勒基金會收藏,《五行令》《攻守佔》在返還前由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其回歸一直牽動國人心弦。據國家文物局負責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國際上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主要法律依據是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0年公約)和1995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非法出口文化財產的公約》(1995年公約),特別是前者,已成為國際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最重要的法律工具。

  但兩公約規定隻適用於其生效后被盜或非法出口的文物,而對於很多文物原屬國而言,數量眾多的歷史上流失文物無法適用兩公約,這也成為當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難點。對子彈庫帛書的追索來說,也面臨這樣的難題。

  2022年,美國史密森尼協會發布《基於道德返還工作小組價值和原則聲明》,提出依據現行法律或道德標准來調查和處理其收藏品。這為子彈庫帛書的追索迎來轉機。

  中國國家文物局第一時間關注到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發布的這一關於返還非道德方式獲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后,抓住有利契機,啟動子彈庫帛書溯源及歷史研究、追索返還工作。

  依據北京大學李零教授關於子彈庫帛書的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成果,國家文物局於2023年底就文物的非法流失形成扎實完整的証據鏈,於2024年4月30日向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提交要求返還的備忘錄,正式啟動對《五行令》《攻守佔》的追索工作。

  同年6月20日,在山東青島召開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國家文物局接收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移交的子彈庫帛書在美國流轉物証。

  基於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形成的扎實、完整証據鏈,基於以文物回歸糾正歷史錯誤、推動雙方在專業領域的長期合作這一共識,經過多輪磋商,美方同意將文物退出館藏並返還中國。

  當地時間2025年5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接收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佔》。

  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蔡斯·羅賓遜在交接儀式上說,此次返還是一項深思熟慮之后的決定,反映了亞洲藝術博物館對良好管理的關注,以及這些文物應與其文化和考古背景進行對話的理念。返還協議為亞洲藝術博物館開辟了新的、重要的研究途徑。“在過去幾個月中,我們與中國合作伙伴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對話,有望面向未來開展合作。”

  為國際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貢獻中國智慧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表示,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向中方返還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彰顯了其在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中恪守博物館倫理的努力,是中國主導制定的《青島建議書》以對話與合作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理念的成功實踐。帛書回歸后,將在文物原生環境中,得到更加全面、更為系統的保護和研究,讓文物的價值得到更加准確、完整的理解和闡釋。

  確實,在子彈庫帛書追索返還工作過程中,中方始終秉持《青島建議書》的基本原則與理念,將文物返還與以回歸文物為紐帶推動中美相關博物館長期合作相結合,與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進行多輪磋商談判。

  這裡提到的《青島建議書》於2024年由中國聯合18個文物原屬國聯合發布,全稱為《關於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該建議書提出解決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這一國際性難題的原創性中國方案,並成為文物原屬國對西方博物館關於歷史上流失文物返還新政策的首次集體公開回應,為國際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貢獻了中國智慧,也為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爭取了更大的空間。

  近年來,中國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有59批次2180件/套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歸祖國。在2024年,中國政府積極推動返還實踐,共實現8批次213件/套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涉及意大利、美國、日本、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

  值得關注的是,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是評估文物來源及獲得情況的基礎。從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角度而言,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是對文物所有權(變更)及其物理流轉全部情況,包括各階段持有者處分權及交易與進出境所獲許可等情況的查明。

  國家文物局負責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相關部門負責人指出,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實踐表明,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是中國開展追索工作的必要基礎和對外磋商談判的重要依據,期待更多文化與文物、法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加入溯源和流轉歷史研究中。國家文物局也將繼續推動子彈庫帛書《四時令》早日回歸。

  本文配圖除署名外均由國家文物局提供

  

  鏈  接

  對中國而言,歷史上流失文物是指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0年公約)生效前因戰爭劫掠、盜掘、非法轉讓及走私等不法原因或不道德手段被轉移出中國國境的文物。

  

  延伸閱讀

  《青島建議書》

  2024年6月,在山東青島舉辦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國際研討會”上,中國聯合18個文物原屬國共同發布《青島建議書》,為1970年公約無法適用的歷史上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其中體現的創新及特色之處即是建議書的核心精神所在,得到了與會國普遍的認可,主要包括:

  (一)國際視野。《青島建議書》是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具體舉措,它將中國主張融入國際共識﹔為進一步彌合各國尤其是文物原屬國與文物現持有國之間理念分歧,化解矛盾和爭議搭建更具國際意義的對話平台。

  (二)平衡性方案。《青島建議書》更突顯文物原屬國和持有國在文物保護與歸還不同階段的權利、義務之平衡性,強調平等互惠基礎上的對話合作對處理此類文物至關重要,以此凝聚和團結更廣泛的國際力量,為破解文物追索返還的世界難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三)創新性機制。《青島建議書》為各國政府、博物館和相關機構以及國際組織等不同層次、領域的主體間合作建立新通道,為推動文物調查、研究、保護、歸還及其后的多元互利合作拓展新空間。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