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昭化:獼猴桃的“出圈”秘訣

鮮果個頭勻稱結實,均重130克左右﹔3000箱網銷鮮果,60%被賣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60畝園產鮮果38噸,產值60多萬元,“畝萬元”名副其實……盡管去年僅是初投產,但廣元市昭化區清水鎮石廟村楊璟獼猴桃園卻猶如一匹“黑馬”,一躍躋身2024年度廣元市“十佳紅心獼猴桃園”。
5月15日,走進位於石廟村李家山的楊璟獼猴桃園,探訪它的“出圈”秘訣。
初夏之晨,當陽光洒在嘉陵江畔,李家山漸漸蘇醒。楊璟早早走進獼猴桃園,帶著3個熟手進行二次疏果,10多名當地群眾走在他們前面,進行著第一次疏果。他們頭頂上,一簇簇漂亮的“獼寶”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授粉后23天,一個‘獼寶’差不多有30克大小。放在其他獼猴桃種植基地,是比較少見的。”疏果間隙,楊璟講起了她的別樣種“獼”之路。
1972年出生的楊璟,從小在廣元城裡長大,中專畢業后本可以到單位上班,卻因為“自己喜歡吃獼猴桃,就選擇了種獼猴桃。”
“當時身邊有不少人反對,我卻不在意,毅然選擇了堅持。”為此,楊璟主動向四川省農科院的專家學習理論知識,到蒼溪縣等地向獼猴桃種植“土專家”、種植大戶學習實踐經驗……逐漸從門外漢成為行家裡手。
2022年,為加快建設濱湖現代農業園區,清水鎮等地啟動獼猴桃“低效園”改造,面向昭化區內外招引業主。
楊璟說,憑著20多年的獼猴桃種植經驗,她一眼便相中了李家山半山腰的60畝園子。而從接手園子的那一天起,她就將“固執己見”貫穿到了建園的每一個環節。
改良土壤,加入有機肥,栽上適生苗,第二年才嫁接……他人眼中,原本可以“對土地稍微整理后,栽上紅心獼猴桃嫁接苗就行”的事情,卻被楊璟“折騰”了一年多。
石廟村57歲的村民張美華,2022年起一直在楊璟的獼猴桃園裡搞管護。用她的話來說,跟著楊璟干活是真累,“楊璟的要求多而且細,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都跟不上趟,但看到格外壯實的獼猴桃苗,也就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
張美華舉例,去年獼猴桃初挂果,疏果時大家都舍不得下手,然而楊璟卻更在意果子的質量,“比如,一棵獼猴桃樹上結了10個果子,我們第一次疏果最多摘掉2個,她就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疏果,最后僅留下4個果子……”
除了大量疏果,楊璟堅持施用發酵后的有機肥,這也讓投入成本高出其他獼猴桃園。每每有人勸她改用價格更低的化肥,楊璟都直接回應:“要算長遠賬,我不能讓自己種的獼猴桃品質得不到保証。”
清水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趙強介紹,經過3年的努力,楊璟不僅把“低效園”變成了“樣板園”,現在還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授給當地想要種好獼猴桃的群眾。
“李家山自然生態優良,再加上有鎮上對園區道路、建凍庫等的支持,今年4月又把我納入鎮上的‘葭萌英才’培育行動結對幫帶對象,聘請專家指導技術,落實鎮村干部開展精准服務,我種好獼猴桃的信心倍增!”楊璟表示,今年將力爭產獼猴桃鮮果50噸以上,實現產值100萬元以上。“今后,我更會竭盡所能地帶領大家一起壯大獼猴桃產業。”
“一開始,我不理解楊璟說的長遠賬,直到採收果子時,不斷看到買她獼猴桃的回頭客,才反應過來。”清水鎮鬆梁村村民俞開封說,有楊璟獼猴桃園打的樣和她提供的施肥、授粉等幫助,讓他期盼著早日種好自家的10畝獼猴桃。(唐彪、楊黎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