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日”發祥地浙江寧海持續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由“出圈”邁向“擴圈”

“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公元1613年5月19日,中國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自寧海啟程,用雙足丈量山河,並提筆寫下《徐霞客游記》的開篇首句。地處東海之濱的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自此與一代“游聖”結下不解之緣。
“霞客文化”融入城市發展肌理
2001年,寧海率先倡議將5月19日設立為“中國旅游日”,此后通過舉辦“徐霞客開游節”“中華游聖開游大典”“浙東民間藝術大巡游”等方式持續呼吁。2011年,國務院決定將5月19日確定為“中國旅游日”,同年,首個“中國旅游日”全國主會場活動在寧海舉行。
從2002年至今,寧海舉辦了22屆徐霞客開游節,它已成為浙江省重大節慶活動之一。如今,“霞客文化”已融入寧海的城市發展肌理。2024年徐霞客開游節期間,寧海接待游客61萬人次,帶動消費7.28億元,以節興旅、以節促消費成效顯著。
2025年“5·19中國旅游日”全國主會場活動再次在寧海舉辦。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挖本土文旅資源,推出高品質文旅產品。
為迎接“中國旅游日”,寧波精心策劃“中國旅游,寧波開篇——跟著霞客游寧波”主題活動,5月8日起,以“一城十二景,一日一風華”為主題,圍繞“食、住、行、游、購、娛”六大場景和“商、養、學、閑、奇、情”新六要素,開展持續12天的城市嘉年華,充分展現當地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以及旅游發展成果。據了解,寧波累計推出主題日、主題周、主題月、主題季四大系列近千場活動。
由“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
寧海背山面海,人杰地靈,有著豐富的生態和人文旅游資源。梁皇山古道蜿蜒,回響著400多年前徐霞客的遠行足音﹔前童古鎮溪水繞戶,訴說著從古至今的百姓家常﹔強蛟島碧波蕩漾,映照著生態美景的全新活力﹔深甽鎮溫泉氤氳,能洗盡游人一路的風塵與疲憊……
但寧海未止步於發展單個景點。2011年,寧海提出“大景區”戰略,推動全域旅游建設。
今年“五一”假期,到寧海強蛟鎮游玩的外地游客絡繹不絕,在海邊品嘗網紅咖啡、體驗鄉村漁家樂、住民宿觀海上日出……“戴上花圍拍照太美了!”強蛟鎮峽山村游客碼頭邊新開的一家簪花店生意興隆,吸引了一撥又一撥年輕人前來拍照打卡。“我們從上海自駕過來,這片海實在太美了,這裡的旅游配套設施也很完善。”游客趙女士說。
近年來,強蛟鎮著力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鄉旅共富路”。村子環境變美了,閑置資源變活了,往來游客變多了。村民尤偉芬將自家房屋改造成“山海居”民宿,今年一開業就生意火爆,清新別致的濱海風格備受游客青睞。
在西門城樓周邊,老舊廠房被改造成了文藝感十足的文創空間,數字游民和非遺匠人毗鄰而居﹔霞客古道沿途的露營基地,年輕人白天在這裡遠程辦公,傍晚參加村民組織的稻田音樂會……
寧海基於“全域旅游”走出的“破圈”之路,是寧波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在5A級旅游景區海曙月湖畔,“宰相嫁女 羅城大喜”紅妝巡游再現中國式傳統婚禮盛景,十裡紅妝蜿蜒如畫,朱漆描金的嫁妝器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游客用鏡頭追隨巡游隊伍,發出陣陣驚嘆﹔位於江北區的老外灘和慈城古鎮,成為國內影視劇組青睞的拍攝地,多部熱播劇來此取景,吸引不少追劇的游客前來打卡﹔鎮海區永旺村老祠堂變身“非遺共富工坊”,每逢周末,眾多游客到這個集展、銷、旅於一體的綜合型“手藝人部落”親身體驗﹔象山縣東旦時尚運動沙灘,依托帆船俱樂部、水上無動力體驗項目、房車露營基地等,人氣爆棚﹔“浙東紅村”余姚市橫坎頭村開發紅色研學線路,讓游客在革命老區裡沉浸式體驗紅色文化……
用科技為文旅注入新活力
為迎接“中國旅游日”,當地創作的《山河行歌》情景劇,以“徐霞客”與現代青年攜手重走“霞客之路”為主線,對途經各地的自然景觀、人文魅力、民俗風貌進行藝術化展示,用情境舞蹈、武術演繹、民族合唱、詩詞新唱等形式,呈現中華山河大美。
此外,AI機器狗表演、AI技術復原徐霞客游歷路線、沉浸式體驗等,也是今年“中國旅游日”慶祝活動中的亮點與看點。
科技賦能文旅創新,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表達,已成為未來文旅“擴圈”的重要方向。
在寧波,越來越多的“黑科技”被應用到旅游景點。寧海前童古鎮的360°裸眼3D球幕影院人氣火爆,影院通過融合球幕成像技術、裸眼特效技術以及動感震動平台技術等多種高科技手段,結合立體聲和動感座椅,最大程度為游客提供沉浸式視聽體驗﹔奉化區溪口鎮的《夢在武嶺》體驗項目融合奉化布龍、武山廟、文昌閣等元素,運用全息影像、數字復原和三維建模等,重現武嶺百年民俗風貌﹔來江北區達人村參與研學的少年兒童,可以通過氣象自動觀測站、研學氣象站、氣象科普長廊等掌握運用氣象知識……
如今,中國旅游業已掀開創新發展的篇章,作為“中國旅游日”發祥地的寧海,也將在打造“徐霞客”品牌、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上持續深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