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擴建后亮相
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啥新看點?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完成改擴建后於近日對公眾開放。石台孝經、昭陵六駿、開成石經……這座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為主的專題博物館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前來參觀。
西安碑林博物館調整后的陳列展覽分布在老館區和北區場館,老館區展陳面積8000平方米,北區場館展陳和公共服務面積3.2萬平方米,共展出文物2000余件(組)。
老館區立足西安碑林歷史風貌的保護和傳承,改造過程中優化了參觀路線,並通過充實展覽內容、完善輔展信息、增加互動展項等方式,提升碑刻文物的展示效果。
素有“文獻淵藪,石質書庫”美譽的《開成石經》依然最“吸睛”,共114石,228面,65萬余字。可一覽《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等十二部儒家經典。
“《開成石經》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首批移入碑林,成為西安碑林發展史的奠基石。”西安碑林博物館講解員李奕欣介紹,“在印刷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刊刻石經成為為學子提供經典范本,並作為校對抄本的官方標准。”
老館區新增了多件珍貴文物。其中西安石刻藝術室將李壽墓志、東漢雙獸石刻復制品更換為文物原件,新增唐代生肖虎、生肖狗石俑及東漢畫像石伏羲、女媧、西王母、東王公、狩獵、瑞獸等10余件﹔石刻藝術館新增唐力士像、唐十一面觀音像、唐法藏佛座等精品石刻造像文物。
北區場館為一座地上一層、地下二層的大型清水混凝土建筑。陳列結合建筑所構造的空間形式,通過互聯網+數字展覽等創新設計方式,加強對館藏文物的活化利用。
位於負一層的“星耀長安——西安碑林博物館碑刻珍品展”中,顏真卿書《馬璘新廟碑》,柳公權書《楊承和碑》《嚴公貺墓志》等三方碑志為首次展出“顏柳”碑刻。《馬璘新廟碑》出土於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記載了大唐“中興猛將”馬璘的生平事跡,據《馬璘墓志》推測,此碑乃為馬璘去世后新修家廟時所立。
“為更好展示此碑,我館文保團隊歷時數年修復殘損碑體、制定保護方案,方使《馬璘新廟碑》具備展示條件。至此,我館所藏七方顏真卿碑刻已全部對外展示。”李奕欣說。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珍品碑刻大多數單獨展陳,原來的鋼鐵框架和玻璃罩均已摘下,可以看到碑體全貌,裸碑真體字跡也非常清楚。廣大書法愛好者不僅能夠更近距離、更清楚地欣賞這些名家書法,還可以通過旁邊的文字介紹和電子屏介紹與互動深入了解這些重要碑刻的珍貴價值和歷史意義。
同樣位於負一層的“漢字·書法·碑林——西安碑林文化歷史展”,圍繞館藏600余件(組)石刻、書畫、古籍、檔案等展品,以漢字和書法的發展演變史、碑林的形成史為中心,彰顯西安碑林作為舉世矚目的文化地標在守望歷史、賡續文明中的重要意義。
該展覽中,琉璃鴟吻、唐人寫經、唐代印刷品、金代整拓《集王羲之聖教序》和宋、元、明刻珍貴古籍版本等珍貴文物均是首次與公眾見面。
負一層展廳為視障人士設置了大小合適、位置方便的可用手觸摸的書法名碑復刻品。盲人可以摘下牆上的講解器,一邊聆聽一邊觸摸感受。
在負二層,展覽同樣精彩:以唐代雕塑最高成就代表“昭陵六駿”為展示對象的“驤騰百世——昭陵六駿專題展”,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絲路石語——中古碑志與絲綢之路展”以及講述於右任先生豐富碑林藏品體系的“貞珉千年——於右任與鴛鴦七志齋藏石展”,均有眾多新上展陳文物。
據介紹,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文物被評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俗稱“國寶”的文物共有19組134件。其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昭陵六駿、景雲鐘三組為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另外,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項目北區工程遺址聯合考古發掘工作中,首次發現了隋唐長安城皇城中的太廟類建筑基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