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省政府新聞辦舉行“萬千氣象看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五通橋專場

經濟總量三年連跨兩個百億台階

2025年05月17日08:53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經濟總量三年連跨兩個百億台階

80分鐘的新聞發布會,樂山市五通橋區發布人從工業講到文旅,36次提及“鹽”。

5月15日,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萬千氣象看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五通橋專場上,“千年鹽城”五通橋的經濟發展成績讓人眼前一亮:經濟總量三年內連跨兩個百億台階,是四川省首批循環經濟示范區。現場頻頻提及的“鹽”,便是取得這些成績的關鍵。

產業因鹽而強。基於深厚的鹽業底蘊,五通橋區誕生了新中國第一號發明“侯氏鹼法”,衍生出西南第一家上市公司“川鹽化”。如今,多個鹽化工、磷化工產業項目接續在此落子,晶硅光伏、綠色化工兩大千億產業集群集聚成勢。

五通橋區作為“中國綠色硅谷”核心區,目前已集聚全球光伏前10強企業5家,高純晶硅產能、品質持續位居全球第一方陣。“我們已集聚10多家規上化工企業。”五通橋區副區長葉然說,聚焦關鍵技術攻關,五通橋區正多方位支持企業持續升級生產工藝,如“永祥法”高純晶硅生產工藝,目前已迭代到第八代﹔協鑫科技獨有的流化床顆粒硅技術,能耗僅為行業先進水平的六分之一。

數據顯示,近年來,五通橋區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保持在70%以上,2022年至2023年連續兩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

文旅因鹽而興。“我們正在修復‘侯氏鹼法’核心遺址,打造工業史詩博物館。”五通橋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鄭重介紹,鹽是工業基底,更是文化基因,鹽文化還衍生出當地豐富多元的美食文化。5月底,全國唯一以井鹽文化為主題的龍舟會將繼續在五通橋區上演,百年歷史的龍舟之鄉因鹽而興。“精准對接群眾文化需求,當前五通橋區正以鹽為脈打造鹽文化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新空間。”

鹽文化衍生出百年傳統美食。五通橋區誕生了牛華麻辣燙麻辣鮮香的舌尖記憶,還有中華老字號“德昌源”橋牌豆腐乳等。聚焦美食IP,五通橋區不斷完善食品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美食產業年收益超3億元。“今年‘五一’期間,在五通橋區牛華鎮舉辦的麻辣燙美食系列活動,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同比增長40%,非遺美食銷售額增長210%。”五通橋區委副書記何丹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藝茂 樂山觀察 冷潤雨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