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全球首次“人機共跑”馬拉鬆

全球首次人類和人形機器人共跑的半程馬拉鬆賽將於4月19日7時30分在北京亦庄鳴槍起跑。近日,記者在位於北京智慧電競賽事中心的測試場地看到,機器人參賽隊伍正在通過模擬仿真、路面實測,進一步完善機器人性能,為正式亮相作沖刺准備。
2025北京亦庄半程馬拉鬆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採取“人機共跑”21.0975公裡的創新辦賽形式,預計賽時將有9000余名大眾跑者和近20家機器人企業參賽。
記者在現場看到,測試場地的瀝青路面接近比賽路況,有人形機器人正在以每小時10公裡左右的速度奔跑,並且能在不關機的狀態下,在10余秒內完成“熱插拔”換電。此外,為減輕奔跑對機器人本體和關節的沖擊,有的人形機器人穿上了“運動鞋”,以起到保護作用。
在測試現場,主辦方還為各支機器人參賽隊伍開設了獨立房間,便於機器人組裝、測試、優化。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介紹,組委會精心設計本次半馬路線,其中融入自然、人文、科技元素,途經南海子公園、文博大橋、泡桐大道等標志性點位。
記者了解到,本次比賽的地形對機器人來說並不簡單,既包括平坦柏油路、坑窪裂縫路,又有長緩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區域,機器人需要精准調整步伐、姿態,控制好動力和制動。
梁靚表示,此次參賽的人形機器人樣式、身高、體重、功能等方面各有不同,也各有側重,有的擅長跑步、有的“顏值”高、有的會交流,雖然都採用純電驅動,但起跑方式、跑姿不盡相同。
“天工隊”技術負責人郭宜劼介紹,人形機器人“跑馬”需要在具身智能“大小腦”和本體優化等層面進行准備。具體而言,在具身智能方面,首先要不斷提高奔跑速度,探索關節力矩、轉速的峰值邊界﹔其次要提升運動穩定性,通過提升人形機器人在運動中對自身狀態、環境狀態感知的准確性,作出相應調整﹔此外,要盡量提高機器人奔跑的“擬人性”,通過導入人類的運動數據,讓人形機器人的跑姿更自然。
機器人本體方面,郭宜劼表示,需要對機器人進行結構減重,找到重量與強度之間的平衡點,還要針對其腿部進行耦合設計,完善導熱和風冷散熱技術,提升運動穩定性和續航能力。
賽制方面,人形機器人“跑馬”類似於賽車比賽,機器人以隊伍為單位參賽,配有同步奔跑的人類領航員、操作手、工程師。機器人換電的過程類似賽車比賽“換輪胎”,出發模式也將採用“排位賽”的形式分別計時。
“本次比賽擁有技術測試平台、能力展示平台、應用推廣平台三大功能,以半馬為場景檢驗人形機器人技術能力,讓機器人走出實驗室,展示科技創新成果,促進多場景應用。”梁靚說,“比賽成績的優劣絕非評價參賽隊技術實力、人機配合能力的唯一‘標尺’,各隊將在備賽、完賽中各自提高,之后結合具體實用場景各顯其能。”
“人形機器人與人類共跑馬拉鬆,對於主辦方、參賽隊、人類選手、觀眾來說都是世界首次。機器人完賽不是終點,而是產業發展、交流互鑒的起點。”梁靚說,希望外界能以包容、鼓勵的眼光看待這次比賽,人形機器人是為服務人類而生,它們的一小步,將是人類科技發展的一大步。
(據新華社電 記者郭宇靖、張驍、李春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