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翠屏:黨建引領 “稻蝦共舞”激活共富密碼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宜賓市翠屏區菜壩鎮菜勝村的十畝蝦塘已是一片忙碌。蝦農們收網、分揀、裝車,一隻隻肥碩的小龍蝦在網兜裡活蹦亂跳,即將發往沿海城市的餐桌。
兩年前,這裡還是一個“軟弱渙散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萬元﹔如今,通過黨建引領,村集體公司帶領村民發展小龍蝦產業、盤活閑置資產,帶動周邊村民人均純收入提高5000余元,村集體收入從不足10萬元到超過30萬元,一舉摘去“軟弱渙散村”的帽子。這片曾經的“沉寂水田”,正躍動著鄉村振興的鮮活脈搏。
破題:從“軟弱渙散”到產業興村
菜勝村作為典型的農業村,受山地地形的制約,幾年前集體經濟近乎“空殼”,村民多以傳統種植為生,青壯年大量外流。如何破題?菜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勇將目光投向村內連片的水田。“菜壩鎮早有稻蝦共作的成功案例,我們為何不能借鑒?”在區、鎮兩級的幫助下,他成功引進該鎮水庫村的蝦苗,開啟了稻蝦養殖之路。
養殖伊始,李勇不懂養殖技術,就邀請水庫村區、鎮兩級的專家前來指導,向他們學習“早蝦晚稻”技術,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在銷售上,村集體公司與位於宜賓現代城市物流產業園中的水產企業簽訂長期供貨協議,打通銷售渠道,讓他根本不愁銷路。養殖的頭一年,盡管隻有2萬元的收入,但李勇和村民都看到了未來和希望。
蛻變:從“單打獨斗”到全鏈發展
產業發展的同時,菜勝村“兩委”進一步想起了辦法:村中的小學自從撤並后,資產一直閑置,何不通過招商引資,進一步盤活閑置資產?於是,在多方奔走下,菜勝村成功引進一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腌臘制品的生產和加工。村集體經濟不僅有了收益,公司還會在忙時聘用當地村民前來務工,增加了10戶村民的收入。
村上有了看得見的變化,李勇並不滿足於此:“現在只是起步階段,下一步我還將利用學到的技術,在村中進行大力推廣,讓更多的村民參與到稻蝦養殖的事業中來。”
站在蝦塘邊,李勇望向遠處連片的田壟,仿佛已看到更廣闊的“共富圖景”。
從“軟弱渙散”到“活力迸發”,菜勝村的蛻變印証了“產業興則鄉村興”的硬道理。在翠屏這片熱土上,小龍蝦躍動的不僅是豐收的喜悅,更是一個村庄重獲新生的希望。
深化:從“挖掘特色”到農旅融合
在菜壩鎮,越來越多的產業在黨建的引領下,實現了村富民強。該鎮通過建立產業鏈黨委,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推動雙千竹橘產業和稻蝦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該鎮已在全鎮范圍內推廣稻蝦綜合種養模式,以點帶面發展稻蝦種養面積達300畝,年產值達240萬元,帶動周邊60余戶農民增收3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發揮黨組織在特色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引領作用,助推鄉村振興。其次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的種養技術水平。還有就是拓展銷售渠道,擬培育電商書記、營銷能人,以電商平台、農超對接等方式,提高稻蝦產品的附加值。”菜壩鎮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張潔說。
現在的菜壩鎮,正依托現有的3000畝柑橘產業園、1200畝苦竹基地和300畝稻蝦共生基地,以水庫村為核心,周邊四村為環線,打造集採摘體驗、觀光旅游、休閑餐飲、精品民宿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近郊半小時休閑圈。一幅農旅融合、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楊曉川)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