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次翻過秦嶺!沙塵為何能刮進四川?

4月11日,川觀新聞記者從生態環境廳獲悉,根據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最新預測,預計11—13日,受西路冷空氣傳輸影響,我省將出現一次沙塵天氣過程。
其中,11日中午左右,冷空氣滲透進入盆地,偏北地區部分城市(廣元、巴中、綿陽、德陽、成都)開始受沙塵傳輸影響,出現PM10濃度升高,可能出現輕度至中度污染天氣。中午左右盆地大部逐漸開始受冷空氣影響,持續增風,且隨著冷空氣的推進,盆地自北向南會出現一次降雨,但由於冷空氣推進速度較快,降雨持續時間不長,降雨結束后,12日較強北風仍有可能攜帶新的沙塵持續輸入,使得盆地沙塵繼續維持。
根據預測,此次沙塵預計影響至13日左右,隨著起沙地沙塵逐漸回落及盆地北部地區部分城市有分散降水過程,沙塵有望逐漸沉降。今年以來,四川已遭遇兩次沙塵入侵,這些沙塵源自何處?又為何能刮進四川?
來川沙塵源自何處?
外部和內部的黃沙為源頭所在
據中央氣象台監測,今年3月,我國北方已出現多次大規模沙塵天氣過程,影響范圍涵蓋新疆、內蒙古、京津冀等14個省份,部分地區甚至出現強沙塵暴。
國家氣候中心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與往年相比,今年沙塵呈現“啟動早、強度大、傳輸遠”的特點。據了解,今年3月共有4次沙塵天氣過程影響我國,過程次數較常年同期3.5次略偏多,預計4月我國北方地區沙塵天氣過程有5至6次,強度略偏強。北方地區沙塵天氣日數為2.5至3天,較常年同期2.5天略偏多。
由於近期冷鋒前氣溫回升明顯,鋒后冷空氣勢力較強,氣壓梯度大,受冷空氣和鋒面氣旋的共同影響,4月11日,內蒙古西部、新疆東部、甘肅中部的部分地區有沙塵暴,為強沙塵系統。
沙塵天氣的根源在於沙源地的物質條件。
今年蒙古國南部及我國西北地區經歷了“暖干”氣候。氣溫偏高,蒙古國南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2℃—4℃,導致凍土層提前解凍,地表沙土鬆散﹔降水稀缺,這些區域降水量較常年減少,干旱加劇了土壤水分流失。同時,蒙古國南部荒漠化嚴重,沙塵隨著西北風,跨越國界,長驅直入影響我國。今年3月四川遭遇的兩次沙塵天氣,追根溯源就來自蒙古國。
此外,我國北方的沙漠以及沙地,像塔克拉瑪干沙漠、毛烏素沙地之類,也是沙塵的關鍵來源地,中國林科院專家盧琦表示,沙塵源區的土地沙化雖可通過生態工程緩解,但短期內難以扭轉自然氣候波動的影響。
因此,外部和內部的黃沙混合,直逼四川而來。
沙塵為何能刮進四川?
冷熱空氣活動助力沙塵翻越秦嶺、大巴山
通常來講,有著秦嶺和大巴山的阻隔,來自北方的沙塵很難刮進四川盆地,為何今年接二連三“失守”?
“沙塵暴的形成離不開大風這一動力條件,冷空氣會導致兩側不同密度的空氣大規模快速流動,從而形成大風天氣。”西南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研究員、系主任張軍科認為,大風與沙源地氣候的“雙重配合”,是沙塵頻發的關鍵誘因。今年春季,冷空氣異常活躍,蒙古氣旋與冷高壓系統頻繁交匯,為沙塵提供了強勁的“運輸力”。
4月10日6時,中央氣象台發布大風黃色預警和沙塵暴藍色預警,預計4月11日至13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北京、天津等華北多地將出現歷史同期罕見持續性大風,瞬時陣風可達13級。
張軍科介紹,在今年沙源地干旱和大風天氣的背景下,沙塵被一輪又一輪的大風攜帶進入數千米高空,傳輸路徑廣,在高空氣流引導下,可實現大規模、長距離傳輸。盡管秦嶺的平均海拔大約2800米,山脊更是高達3700米左右,但並不能完全阻擋風沙。此外,伴隨著冷空氣來臨的前后冷熱差,導致梯度風十分強烈,也助長了沙塵翻山南下。
同時,張軍科課題組在對以往受北方沙塵影響期間成都市空氣團傳輸特征分析發現,在這些時段內,源自我國北方的氣團貢獻佔比高、傳輸距離長、運行高度高,進一步印証了北方沙塵傳輸對於成都當地空氣質量的重要影響。
在大風和沙塵天氣下,相關專家建議,做好防風防沙准備,及時關閉門窗﹔注意攜帶口罩,紗巾等防塵用品,以免沙塵對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損傷﹔人員應當待在防風安全的地方,出行注意盡量少騎自行車,刮風時不要在廣告牌、臨時搭建物等下面逗留﹔做好精密儀器的密封工作,把圍板、棚架、臨時搭建物等固緊,妥善安置易受大風、沙塵暴影響的室外物品。(川觀新聞記者 張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