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煙:筑牢創新體系“地基” 打造“國寶”技術引擎

臘盡春暖,新芽初綻。位於成都的四川中煙技術中心學術報告廳內氣氛熱烈,四川中煙科技創新暨創新驅動再出發大會在這裡舉行。大會總結了過去9年工作成果、表彰在企業科技創新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從基礎研究到技術突破,從協同攻關到平台構建,一個個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凝聚起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自成立以來,四川中煙以創新引領發展,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朝著建成科技強企的目標奮勇前進。今年,為加快構建“國寶”關鍵核心技術體系,四川中煙宣布實施一套嶄新的“1+6+N”卷煙產品技術攻關體系:“1”是以產品研發維護為核心的產品技術集成創新平台,它是產品創新的中樞系統、各專業領域圍繞“公轉”的核心﹔“6”是提供產品支撐技術的聯合研究室,是一個跨部門融合創新的載體﹔“N”則代表著可以持續擴展的“專精尖”博士基礎研究室,為產品技術創新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兩種研究室就像“行星”與“衛星”,相互協作,共同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的進步。該體系的構建標志著四川中煙的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正將創新勢能轉化為產業動能,推動企業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路上闊步向前。
四川中煙技術中心。四川中煙供圖
“1”根“大梁”,承擔創新重任
技術中心原先的部門設置是典型的職能式管理,職能邊界清晰,然而科研資源分散,協同創新不足。通過構建“1+6+N”攻關體系,打破了原有的職能邊界,促進了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創新,形成了強大的創新合力。
“我們要將整個技術中心打造成‘1’個大的產品部,把公司科研資源整合成‘1’個大的技術中心。各方力量圍繞產品技術聚力攻堅、協同發力,為產品研發貢獻智慧和力量,當產品成為大家共同奮斗的目標,就能有效調動全員的創新積極性。”四川中煙技術中心副主任徐恆介紹。
“創新是第一動力、是‘發動機’,基礎研究室‘打地基’,聯合研究室‘搭框架’,再由四川中煙科技人員‘填充’,才能搭建好創新平台。”四川中煙技術中心副主任黃玉川生動地形容道。
技術人員在做實驗。四川中煙供圖
據介紹,四川中煙還制定“一品一技”考核目標,要求產品研發時要體現一個特色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時要呈現在一個具體的產品上,做到“科技是可以感知的”。通過這種“齒輪嚙合”式創新,四川中煙不斷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 榀“鋼架”,組構協同創新
如何兼顧科研與產品?協同合作催生創新裂變。
四川中煙成立6個聯合研究室,在此過程中構建起支撐企業科技創新的“鋼架”:企業將12名產品配方人員分別“嵌入”6個聯合研究室——包裝材料聯合研究室、“三紙一棒”聯合研究室、特色工藝聯合研究室、原料技術聯合研究室、卷煙調香聯合研究室、卷煙生物發酵聯合研究室,為各室成果轉化提供技術支持。
同為跨職能部門,聯合研究室與博士基礎研究室如何“擰成一根繩”?四川中煙技術中心產品部朱鵬程博士作出了回應,“聯合研究室負責研發產品和成果轉化,基礎研究室負責前瞻性、基礎性技術研究。通過分配科研資源,聯合研究室和基礎研究室協同聯動,聯合研究室深入挖掘支撐產品研發的關鍵技術,而基礎研究室可以將自主研發的技術交給聯合研究室進一步培養並實現向產品端的有效轉化輸出。”
聯合研究室就像一個“創新蜂巢”,博士基礎研究室就像“工蜂”,既獨立“採蜜”又能信息共享。這一合作模式在“1+6+N”攻關體系的框架下得到了有效落實,打破了部門之間的壁壘,使技術與產品實現無縫對接。
技術人員在做實驗。四川中煙供圖
如今,企業科技創新不再由每個部門之間獨立運作,而是形成一張“蛛網”。可以自下而上,將技術輸入產品,也可以由上而下,根據產品尋找技術。
“我所在的卷煙生物發酵聯合研究室就收到了由煙葉發酵博士基礎研究室提供的菌株。”朱鵬程說:“目前,由這種菌株發酵的煙葉已經被運用在新產品的儲備上。由基礎研究室提供的菌株,對煙葉發酵處理能夠有效改善煙葉品質,提供特殊的風味,我們正是從這一點上看到了研發新產品的可能性。”
這就是一個由底層技術驅動,制備新產品的鮮活案例。
四川中煙技術中心產品部的負責人、卷煙生物發酵聯合研究室主任丁為親歷了一次協同創新。丁為團隊負責的《高品質低焦油卷煙設計技術開發》研究課題由四川中煙技術中心各部門、四川三聯新材料有限公司、成都卷煙廠共同協作完成。“技術中心將外部高校、技術資源和內部科研力量整合在一起,實現跨產業、跨專業協同攻關。”丁為說,“從各自為戰到協同攻堅,不同團隊在融合中拓展思路,研發路徑更加多元。”
課題成功攻克低焦油、超低焦油卷煙設計技術難題,開發出“雙擎濾棒”——干法薄片增香濾棒。通過融合加熱卷煙工藝技術與傳統卷煙濾棒技術,創新構建行業首創“一棒雙芯”結構,突破降焦增香瓶頸,並成功應用於“國寶”系列研發,助力四川中煙高端產業提質升級,創“國寶”之新。
“N”塊“地基”,筑牢創新基底
創新生態如何維護?基礎研究發揮中堅作用。
一套完整的攻關體系需要強大的技術儲備做支撐。為進一步對標國際一流,發揮博士在科研中的引領作用,打造專業領域的“技術根系”,四川中煙在煙葉發酵、保潤功能材料、工藝數智化等8個關鍵領域成立了博士基礎研究室,為企業原始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我們在煙葉發酵領域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技術體系,包括微生物菌劑定向發酵技術和生物產香技術等。”煙葉發酵博士基礎研究研究室的張倩穎博士介紹道。
這些技術涉及到四川中煙牽頭承擔的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煙葉產香微生物多樣性及提質增香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針對部分烤煙煙葉香氣不足、刺激性大的缺陷,篩選出提高煙葉感官品質的系列菌株,並研制了系列發酵煙用香料,相關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目前,項目研發的煙用香料已成為“國寶”關鍵技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功應用於“國寶”某高端產品的儲備。
無獨有偶,在材料技術方面,來自保潤功能材料博士基礎研究室的吉笑盈博士也遇到過同樣的難題。“這兩年,我們集中精力攻克‘智能調濕水凝膠’和‘微流控緩釋微膠囊’的技術難題。”吉笑盈博士表示,“目前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卷煙產品保濕材料都面臨著雙向控濕效果不佳,尤其是高濕度環境下吸濕效果差、煙支易發霉的難題。”
針對這個現狀,吉笑盈博士與團隊啟動了“智能調濕水凝膠材料對煙草微環境濕度調節機理與應用開發研究”項目。然而,創新並非平坦路,“如何讓水凝膠在不同區域環境下均能保持優異的水分控釋能力?如何讓水凝膠在產品貨架期保持性能穩定?如何通過工藝配方改進降低成本?”這些技術難題一度困擾團隊。“實驗失敗,就再試一次﹔方案有問題,就推倒重來﹔不懂設備,就查閱資料,去市面其他相關領域生產現場實地學習。”吉笑盈回憶,團隊不斷嘗試與改進,像“螞蟻軍團”般協同作戰,最終成功推出了“智能調濕水凝膠”產品。
這一跨部門、跨領域的協作創新成果,為四川中煙的產品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填補了行業智能調濕技術空白。
技術人員在做實驗。四川中煙供圖
據介紹,隨著關鍵核心技術的不斷迭代,博士基礎研究室的數量將持續增加,逐步構建企業創新的“地下養分網絡”,著力筑牢基礎性技術支持和理論基礎等“N”塊地基,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
基礎研究驅動產品創新,協同創新突破技術瓶頸。“1+6+N”攻關體系的建立,標志著四川中煙在科技創新道路上的新起點,更探索出一條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全新路徑。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背景下,這種以產品為軸心、基礎研究為根基、協同創新為紐帶的發展模式,正推動著企業從技術應用者向標准制定者躍遷,也為行業提供了可實踐的轉型范式。四川中煙主要負責人表示,“我們將加快構建‘國寶’關鍵核心技術體系,打造‘國寶’高端品牌價值標杆,在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陳春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