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面具臉、腰腿疼都要提高警惕
帕金森病早期症狀多樣易誤診

今天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喬梁介紹,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患病率為1.7%。隨年齡增長,患病率進一步增加,80歲以上人群超過4%。該病起病緩慢、早期症狀不典型且多樣,容易被忽視或誤診。面具臉、嗅覺失靈、情緒障礙、睡眠問題、便秘等都是容易伴發的症狀。
65歲的張先生3年前出現右側頸肩部發僵疼痛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和睡眠。為改善症狀,他3年來馬不停蹄就醫治療“肩周炎”。打針吃藥、按摩理療,用盡辦法疼痛反而日趨加重,還逐漸出現了右側肢體酸脹、行走拖地的情況。近日,他來到喬梁的門診。接診后,喬梁認為導致張先生出現肢體僵痛和活動緩慢情況的主因,很可能不是肩周炎。經過詳細的病史詢問、查體以及輔助檢查,張先生被確診為帕金森病。
“我哪兒也沒抖啊,怎麼就得上帕金森了?”張先生充滿疑惑。喬梁解釋,雖然許多帕金森患者以震顫為主要症狀之一,但也有部分患者在全病程都不會發生抖動或僅有輕微抖動。由於沒有抖動這一帕金森病“典型表現”,起病更隱匿,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比如因肢體活動不利而被誤診為腦梗,因少動、面具臉而被當成抑郁症治療的情況,時有發生。”
此外,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夜間睡眠中大喊大叫、拳打腳踢等現象,以及嗅覺失靈、情緒障礙、嚴重便秘等非運動症狀。喬梁提醒出現相關症狀、心有疑慮的患者,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接受專業檢查和評估。
天壇醫院運動障礙性疾病科主任醫師馮濤表示,近年來帕金森病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帕金森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40歲及以上人群患者越來越多。“中青年人群運動不足、長期焦慮、代謝性疾病高發等問題,使帕金森病發病風險顯著增加。中青年人群要提前做好疾病預防。”馮濤說,規律的有氧運動,例如每周堅持3至4次、每次30至40分鐘的步行、騎車等,不僅能降低帕金森病發病風險,也能改善患者症狀。(記者 孫樂琪 柴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