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政績包裝”慣性 用心用情破解實際問題

今年全國兩會后,黨中央啟動了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自活動啟動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緊扣主題、注重實效,以多種形式扎實推進學習教育,系統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取得的顯著成效,全面梳理新時代中國在政策執行、治理模式、社會風氣等方面的深刻轉變,進一步錘煉黨性、提高政治覺悟,為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
作為黨的作風建設的綱領性制度安排,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刻改變了我國的政治生態和社會氛圍。通過強化干群聯系、重塑工作方式、完善制度保障、提升治理效能,有效遏制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之風,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中央八項規定將“改進調查研究”列為首要條款,明確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深入一線、直面矛盾,堅決摒棄“走馬觀花”式調研、杜絕“紙上談兵”式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每次赴基層考察調研,都堅持輕車簡從、簡化接待流程,以實際行動為全黨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標杆。各級領導干部由“坐在會議室裡聽匯報”轉為“走進田間地頭問民生”,帶動黨風政風民風持續向好,“四風”問題得到明顯遏制。
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深入貫徹,領導干部調研中減少陪同、取消迎送等形式主義安排,群眾普遍感受到“官架子少了、辦實事多了”。實踐表明,黨群關系的改善和群眾信任度的提升並非空泛口號,而是切實體現在作風轉變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受理的作風問題信訪舉報數量持續下降,充分說明作風建設對民心走向具有深遠影響。面對面調研交流,不僅讓干部直接了解群眾所思所盼,還增強了彼此的理解與情感黏性,增強了治理的回應性和群眾的獲得感。
同時,調查研究工作的改進,也顯著提升了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精准性。各級領導干部通過深入基層獲取第一手資料,有效將“問題導向”與“群眾路線”相結合,使政策更加貼近實際、回應關切。以脫貧攻堅為例,各級領導干部深入貧困地區調研致貧成因、制定針對性政策,有效提升了扶貧工作的實效性。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政策因地制宜,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發展均建立在扎實調研基礎之上,切實提升了政策執行力和群眾滿意度。
制度建設方面,中央八項規定並非臨時措施,而是通過制度化路徑向縱深推進的治本之策。相關實施細則和配套制度不斷完善,形成了改進作風的長效機制。作風建設不僅促使廣大黨員干部更加注重自身修養和工作方式,也為黨組織的凝聚力與戰斗力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各地積極探索建立調研考核機制,將年度調研成效與職務晉升挂鉤,使調查研究真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硬任務”,從而使作風建設從治標向治本轉變,為全面從嚴治黨注入穩定制度支撐與持續動力。
這種作風轉變也深刻影響了社會風氣。強調實事求是的調研導向,促使干部擺脫片面追求“政績包裝”的慣性,把更多精力用於破解實際問題,務實精神逐漸在全社會形成示范效應,有效遏制了形式主義蔓延。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得以及時反饋並推動解決,社會矛盾得到更有效化解,有助於維護社會穩定與發展。
總之,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尤其是其中“改進調查研究”的要求,不僅是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更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制度創新。當前,必須持續深化學習教育,堅持以學正風、以學促干,在制度約束與實踐探索的雙重發力下,不斷推動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更加扎實的力量。
(夏璐,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高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