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關注各地開展植樹造林活動
“植”此青綠 不負春光

春風起,又是一年植樹時。從南到北,一片片新綠初綻,各地開展植樹造林,努力增厚“綠色家底”,共建美麗中國。不少網友表示,“‘植’此青綠,不負春光”“今天的‘苗’小夢想,會變成明天的滿樹繁花”。
增綠就是增優勢,植樹就是植未來。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日前發布的《2024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4年全國完成營造林444.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超25%,森林蓄積量超200億立方米。
國土綠化 注重“提質”
累計造林超過10億畝、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整個世界近20年來增綠的四分之一都是由中國貢獻……新時代的中國交出一份舉世矚目的“綠色答卷”。
成績來之不易,但開展國土綠化行動,不僅要有量的擴張,更需注重質的提高。為此,各地科學推進國土綠化“提質”,優化林分結構,搞好森林經營,同步提升草原生態質量。
日前,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於田縣干部群眾正揮鍬鏟土,植入梭梭、紅柳等耐旱苗木。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報道中,於田縣林草局黨組書記賈存鵬表示,塔克拉瑪干沙漠戴上“綠圍脖”是起點,接下來將通過規模化植樹,讓原本線狀的防護帶擴展為網格化固沙體系,同時引入沙棘、肉蓯蓉等經濟作物,讓防護林帶兼具生態與富民功能。
據長城網報道,近日,河北省邯鄲市北賈璧鄉,村民們把一捆捆山杏樹苗背上荒坡,熟練地打坑、栽樹,讓荒山更綠。河北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進一步加快人工造林的同時,河北將堅持“果樹苗木盡量上山上坡”,堅決遏制“非農化”,逐步把營林撫育、提升森林質量作為今后工作的重點。
據人民網報道,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西緣,通過探索“以路治沙”等創新模式,累計完成沙地綜合治理500多萬畝。翁牛特旗林草局副局長烏華說:“今年將完成生態治理103萬畝,不斷提升沙地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守護好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與此同時,科技成為國土綠化“提質”的關鍵引擎。
不久前,在位於黃河“幾字彎”的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40多台無人機、植樹機器人、履帶式多功能植樹鋪設機等,開展柴草調運、機械打坑、苗木栽植等全流程作業。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當地通過“機器人打坑+人工精植”的創新模式,已種植近3萬株苗木。
福建省長汀縣曾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據新華網報道,經過幾十年的治理,楊梅、水蜜桃等果樹種滿山野,長汀縣的水土保持率提高到93.56%,森林覆蓋率達79.55%。“已恢復正常水土涵養功能的地塊,同樣需要精心看護,將綠色生態屏障牢牢扎在水土流失區。”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高級工程師林根根說,中心綜合運用“天地一體化”、無人機航測等科技手段,持續完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
網友“亦安欣”表示:“以前覺得植樹就是體力活,現在發現這裡有著滿滿的科技含量。”網友“啟航揚帆”認為:“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既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要種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走好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
好生態 好“錢”景
植樹造林,種下的不僅是樹苗,更是發展動能和優勢。
據人民網報道,這個清明小長假,上海市民周思媛對自駕前往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小南海鎮的短途游戀戀不舍:“這裡森林環繞,不僅是天然氧吧,也刷新了我對鄉村游的認知。”
漫步森林氧吧,跟隨鄉村志願者近距離觀察昆虫和鳥類﹔在野趣工坊參加手工體驗,親手燒制陶土杯子帶回上海﹔又在衢江畔支起帳篷,體驗森林露營,還在田野中的流水席上品嘗當地的特色小吃……“好玩的項目數不過來,年輕人也很多,在大自然中度假很治愈。”周思媛說。
圍繞“林”字,做活“綠文章”。小南海鎮黨委書記劉振介紹,近年來,小南海鎮大力挖掘自然生態稟賦,創新發展低碳旅游。為迎接清明小長假,鎮裡推出了露營採摘、候鳥觀賞等6條精品線路,開發互動式消費場景,讓游客在綠水青山中收獲更豐富的體驗。
近年來,通過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和經濟林生產基地建設,我國的森林食物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據新華社客戶端報道,野山參、林下參、即食人參片……在吉林省撫鬆縣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琳琅滿目的人參產品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撫鬆縣被譽為“中國人參之鄉”,全縣近800萬畝森林是高品質人參的“溫床”。近年來,撫鬆縣推動人參產品精深加工,推出人參口服液、人參咖啡、人參蜜片等600多種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森林的存在,本身就是價值。
光明網報道寫道:“空氣還能賣錢?”江西省銅鼓縣華聯村村民黃偉卿以前怎麼都不相信。經過林業科技人員的多番講解,黃偉卿如今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種的樹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濃度。種的樹越多,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就儲存下了大量碳匯,可以交易給有需要的單位。
黃偉卿說,種樹不僅有務工收入,“賣空氣”還能有碳匯收入,靠著家裡承包的200多畝林地,他每年能賺2萬多元。據了解,銅鼓縣有200多萬畝林地,通過碳匯等手段變現生態資源,當地許多村民像黃偉卿一樣實現了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
好生態帶來好“錢”景。《2024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4年全年林草產業總產值10.17萬億元,同比增長9.6%,森林食物產量超2億噸,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農產品。全國經濟林種植面積4666.7萬公頃、年產值超2萬億元,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4000萬公頃、年產值約1萬億元。
網友表示,森林資源蘊含著巨大的自然財富和社會財富,應持續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綠色空間 惠民利民
植樹造林,一頭連著綠水青山,一頭連著民生福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群眾感受最直接最真切。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報道,春日,走進北京市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登上59米高的觀景台,眼前綠染枝頭、五彩花開。豐台區德鑫嘉園小區居民宋陽舉起手機,定格美好風景,“我家就在公園旁,推窗見綠,賞景看花,方便得很。”
以人民為中心,綠色空間隨處可見。近年來,北京市持續推進植樹造林,深化森林城市、公園城市建設,壓茬推進花園城市建設,建成一批城市休閑公園、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公園總數達1100個。如今的北京,山區有綠屏,平原有綠海,城市有綠景。
從北京再看全國——目前,我國城鄉綠化美化水平持續提升,開工建設“口袋公園”6200余個,建設城市綠道7300余公裡,滿足城市居民對“推窗見綠,行路有蔭,出門進園”的期待。
綠化祖國,植樹造林,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
據央廣網報道,3月12日,“綠潤天府美麗中國”——2025年“3.12”植樹節活動在四川省成都市開展。據悉,此次活動採用“線下種樹+線上積分兌換”的新模式,隻要在支付寶上傳植樹照片和心得,參與者即可兌換綠色能量,該綠色能量可用於解鎖更多環保成就或參與其他公益項目。
“以前通過步行、騎共享單車、低碳生活打卡等兌換了很多綠色能量,已經‘種’了梭梭樹和樟子鬆,此次通過植樹兌換還是第一次。”成都市民周女士表示,線上線下聯動的模式很新穎,也充滿趣味。
據中國經濟網報道,為讓人民群眾更好更方便地參與國土綠化,全民義務植樹創新開展,盡責形式已拓展到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願服務、其他形式等八大類,並有各自的折算標准:比如林中懸挂人工鳥巢1個,折算1株植樹任務﹔認養和保護古樹名木1株,折算完成3株植樹任務﹔自願向合法公募組織捐贈資金用於國土綠化,或者捐獻當地國土綠化急需物資,也可以折算相應的植樹株數。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持續推進“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2024年全年發布各類盡責活動6.1萬個,建成各級各類基地2600余個,為適齡公民就近、適時、多樣盡責提供服務,推動全民義務植樹不斷走深走實。
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網友表示,義務植樹是全民行動,要一代接著一代干下去。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要攜手繪出美麗中國的更新畫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