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開展“院落煥新”行動
讓老舊小區向“淨、亮、暢、美”蛻變

一到周末,在新都區桂湖街道新橋村鐘家院子裡,煥然一新的“露營草坪”上有人放聲高歌、圍爐煮茶,再來上一屜熱氣騰騰的蒸籠宴,熱鬧又愜意。
新橋村大多為典型的川西林盤散居院落,鐘家院子裡住著28戶村民,擁有一個戶外休閑娛樂空間是村民的願望。在2024年的“院落煥新”行動中,村民齊動手,清理雜物,修整綠地,增設戶外天幕、戶外桌椅,把家門口的閑置空間變成了可以休閑、議事、開展活動的公共空間。“現在家門口就可以晒太陽、聊天、圍爐煮茶,簡直太巴適了。”村民張慶談起村裡的變化時滿臉幸福。
鐘家院子用“小修小補”的“微更新”,代替“大拆大建”,“金邊銀角”做文章,居民區“邊角料”得以再次利用,既滿足村民娛樂休閑活動的需要,也增加了村民間的凝聚力和對院落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新都街道外南街91號院,原是新都錦緞廠生活區,始建於1976年,小區門口的梧桐樹自生活區落成就種植於此,它見証了歲月的更迭,更見証了小院的變遷。
這裡的住戶老年人居多,茶余飯后大家都喜歡在這棵樹下聊聊天,為了遮風避雨,就用邊角余料搭建了一個簡易活動棚,既不美觀又存在安全隱患。通過“院落煥新”,這裡拆除了簡易活動棚,安裝了茅草屋頂、擺放了防腐木桌、新鋪設了長椅,新的活動空間與這棵梧桐樹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也為小區增添了一處別樣的風景。“這些休閑座椅舒適又耐用,希望這個亭子陪伴更多的老年人度過幸福的時光。”小區院委會主任黃作清說。
“粉刷牆變新,牆畫溫馨添,老者豎指夸漂亮,青少群裡贊逸安……”由居民撰寫的《祥和小院賦》被改成了朗朗上口的快板,在聖諭亭巷85號祥和院居民口中傳唱著。
在這個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改善居住環境問題一直是居民的“心頭事”。在今年的“院落煥新”項目中,通過居民自籌和基金補助方式,完成了牆面的改造。
“現在我們小區院子干淨整潔,這些牆繪也特別漂亮,我們都覺得很開心。”“過去這個牆灰扑扑的,如今小區煥然一新,讓人覺得特別舒服,感覺整個環境都更有活力了。”一系列改變,不但提升了小區的顏值,更暖了居民的心窩。
新橋村鐘家院子、外南街91號院、祥和院小區的變化只是“院落煥新”行動的一個縮影。
在成都,聚焦老舊小區基礎設施、維修基金匱乏等問題,不少區在社會工作部門的指導組織下,開展“院落煥新”行動,居民定項目、院落籌資金、基金鏈資源、社會齊參與,不僅讓老舊小區向“淨、亮、暢、美”蛻變,還讓更多小區煥發新的活力,為更多市民帶來“穩穩的幸福”。(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