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高質量發展故事回訪記

2025年04月11日07: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本版選取《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總書記講過的幾個高質量發展故事,通過記者一線調研、實地回訪的形式,展現這些地方高質量發展的新變化、新進展,深刻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偉力。

  ——編  者

  

  元古堆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本報記者  王錦濤

  甘肅等地在建檔立卡的基礎上繪制貧困地圖,全面准確掌握貧困人口規模、分布以及居住條件、就業渠道、收入來源、致貧原因等情況,挂圖作業,按圖銷號,做到一戶一本台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倒排工期,不落一人。這樣的探索符合精准扶貧要求,應該積極提倡。

  ——摘自《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脫貧攻堅必須在精准上出實招下實功見實效》

  春光明媚,陽光透過玻璃牆,洒滿甘肅定西渭源縣元古堆村的鄉村會客廳。返鄉大學生佟亞君做好兩杯現磨咖啡,送到休憩的游客手上。

  誰能想到,昔日貧窮的山坳坳裡,竟能變得如此時尚。“賣一杯咖啡,村集體分紅3元。旺季時,一天能賣幾十杯。”佟亞君說,隨著鄉村旅游熱度上升,村集體成立了感恩山鄉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開辦民宿、經營咖啡館,現在她入職已有4年。

  地處曾經“苦甲天下”的隴中,元古堆村三面環山、海拔2400米,全村1917人,扶貧對象高達1098人,脫貧攻堅時,人均年收入僅1465.8元。

  脫貧攻堅,貴在精准,重在精准。渭源縣堅持一村一策、一戶一策“拔窮根”。“窮在出行難、吃水難,大家齊心協力想辦法。”村黨總支書記董建新回憶。

  瞄准“窮根”,在各級部門和扶貧工作隊的支持幫助下,大家勁往一處使,元古堆村先通了自來水,又修成了致富路。不到3年時間,硬化路連通了13個自然村,后來又實現了入戶全覆蓋。2018年,元古堆村整村脫貧。

  “過去村民出村,翻山越嶺,全靠兩條腿。”村裡的民宿管家苟懷文說。2016年,苟懷文結婚,小汽車直接開到了家門口。村裡的大變化,讓他下定決心返鄉。如今,當管家月薪2900元,又在政府協調下,貸了15萬元貼息款,自家也辦起了民宿。“我家還有6畝中藥材,去年收入10多萬元。”

  村民曾玉成回憶,自己當初想發展百合種植,可缺少啟動資金。鄉干部不僅主動為他協調貸款5萬元,還派來技術員上門指導。貸款早還清,種植上規模,曾玉成信心更足:“總共種了15畝百合,20畝黃芪、黨參、當歸等中藥材,去年地裡‘長’出來40多萬元呢。”

  產業補短板,鄉村全面振興有后勁。為提高種植業質效,元古堆村建設標准化種植基地,已有625畝土地獲得綠色有機認証。村裡還引進龍頭企業,發展中藥材切片、鮮百合深加工等產業。走進中藥材加工車間,90后路君霞,正忙著將黨參切片裝袋。“計件發工資,我每天能掙150元左右。”

  產業興旺,日子紅火。這幾年,村裡還陸續打造了歡樂谷、萌寵樂園、冰雪旅游基地等游樂景點,讓游客一年四季來村裡都有看點、有玩頭。“僅歡樂谷去年的營業額就有40多萬元。”董建新說。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村集體的家底厚了。202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886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20萬元。

  海拔高,春耕才啟。行走元古堆村,鐵牛犁春泥的圖景躍入眼帘。“脫了貧還要加油干,今年將打造600余畝黨參標准化種植基地,同步實施百合產業倍增計劃,元古堆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董建新信心滿滿。

  (本報通訊員張莉芳參與採寫)

  重慶產業引擎向“新”推進

  本報記者  沈靖然

  元旦過后,我到重慶看了一家公司,他們生產的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就是供給側改革的成功案例。這幾年,重慶筆記本電腦等智能終端產品和自主品牌汽車產業成長也很快,形成了全球最大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國內最大汽車產業集群,全球每三台筆記本電腦就有一台來自重慶制造。這說明,隻要瞄准市場推進供給側改革,產業優化升級的路子是完全可以闖出來的。

  ——摘自《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走進重慶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廠,未來感扑面而來。車間內不見人影,揮舞的機械臂整齊劃一,將薄如蟬翼的玻璃基板精准嵌入產線……

  這裡是京東方自主設計、開發和建造的第六代柔性AMOLED生產線。一塊塊超薄、超清、可彎曲的柔性屏下線后,將廣泛應用於智能手機、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等多個應用場景。

  “技術創新是京東方重慶的生命線,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出路。”京東方重慶區域總經理孫耒來說,從小尺寸液晶顯示產品到新一代柔性屏,企業近年來成功開發了近2000件新產品,完成了數百項技術迭代,並實現了工藝技術的上千次升級改善。“以我們最新研發的Oxide氧化物技術為例,實現了電子遷移率的飛躍式提升,代表了車載顯示技術的重要突破方向。”

  不只是這塊“屏”。如今,重慶正以“屏”為支點,緊扣“芯屏端核網”全產業鏈布局,在產業優化升級中闖出一條新路,加快實現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萬億級目標。

  一批產業鏈企業加快協同創新,力促新型顯示產業邁向高端。重慶邁特光電無塵車間內,身著防塵服的技術人員正穿梭於精密設備之間,對校准參數進行最后調試。去年12月,重慶邁特光電有限公司首批產品出貨,標志著中國內陸地區第一個大規模光掩膜版生產設備投資項目正式投產。

  “顯示面板用光掩膜版是顯示面板生產過程中的核心關鍵器具之一,其精度和質量將直接影響顯示面板的成品率。”兩江新區產業促進局局長賴涵介紹,邁特光電的投產,對重慶市乃至全國顯示面板產業鏈起到“補鏈”作用。如今,重慶已形成從玻璃基板、光學膜材到終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新型顯示產業規模即將突破千億元。

  產業升級、強鏈補鏈的同時,重慶大力推動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深度融合,讓“重慶屏”點亮智能汽車座艙。

  汽笛聲響,一列中歐班列從重慶團結村站發車,開往德國杜伊斯堡。“10年前的中歐班列上,十之八九都是筆記本電腦。如今,更多的是重慶造的高技術產品和‘新三樣’。我從一件件報貨單中親眼見証西部地區的發展動能。”中鐵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團結村站營業部副主任龐君感慨萬千。

  重慶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96.2%、5.9%、4.6%。“重慶產業引擎向‘新’推進,躍動的數字背后,是巴渝大地澎湃的創新動能。”重慶市有關負責人表示。

  

  一生一世把這份生意做下去

  本報記者  林麗鸝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破除所有制問題上的傳統觀念束縛,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打開了大門。1980年,溫州的章華妹領到了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到1987年,全國城鎮個體工商等各行業從業人員已經達569萬人,一大批民營企業蓬勃興起。

  ——摘自《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

  樹脂扣、金屬扣、牛角扣、腰帶扣……走進浙江溫州大象城國際面輔料中心4樓1314號檔鋪,櫃台上和牆壁上展示著各式各樣的服裝輔料,琳琅滿目。

  店裡客流量不大,坐在櫃台后的檔鋪主人章華妹卻忙個不停。“現在好多客戶都通過網絡、手機微信下單,生意還不錯。做了幾十年,好多老顧客信任我,每天上班就先忙著處理手機上的訂單。”章華妹說。

  章華妹還有一個身份廣為人知——1980年,她領到全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可以說是“持証上崗”的個體戶第一人。

  “40多年前我就在家門口擺小攤位,賣紐扣、針線、表帶等小商品。”章華妹回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打開了大門,先人一步的溫州開始試水市場改革。1980年12月11日,章華妹從溫州市工商局領到了一份登記號為“東工商証字第10101號”的營業執照,用毛筆填寫,並附有她的照片。

  一張小小的營業執照,改變了章華妹的個人命運。“當時沒想到,我領到的竟然是改革開放后全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我可以大大方方地做生意了,沒過幾年就成了‘萬元戶’。”章華妹告訴記者,通過做生意,自己逐漸過上了小康生活。1997年,家裡花30萬元買了一輛桑塔納,當時很多人都覺得了不起。從那時起,她家的生活上了一個新台階。

  章華妹還嘗試過其他行業,1994年又做回了服裝飾品的老本行,2007年成立了溫州市華妹服裝輔料有限公司。

  “現在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越來越好。3年前我搬到大象城,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商城給我們減免了房租,減輕了民營企業的負擔。”章華妹說,“下個月我就要過65歲生日了,但感覺身體還可以,還有拼搏的精神,我這店鋪的編號是1314,我也要一生一世把這份生意做下去。”

  新時代孕育了無數個章華妹這樣的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家。“我為自己是民營經濟中的一員感到自豪。”章華妹說。

  當前,我國民營經濟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備堅實基礎。據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全國個體工商戶由1980年底的80.6萬戶,增長到今年1月底的1.25億戶﹔私營企業由1988年底的9.06萬戶,增長到今年1月底的5670.7萬戶。截至2025年1月,我國登記在冊民營經濟主體總量佔經營主體總量的96.4%。

  

  一錘一錘敲出錦江治理新成效

  本報記者  王明峰

  我去四川調研時,看到天府新區生態環境很好,要取得這樣的成效是需要總體謀劃、久久為功的。我了解到,2016年我在重慶座談會上提到的府河成都段是天府新區的重要生態廊道,為了治理嚴重污染問題,當地政府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按照一年治污、兩年筑景、三年成勢的時序要求,推動截污、清淤、補水同向發力,並採取景觀提升、長效管理等措施,計劃在今年5月底前實現干流和重要支流無污水下河,最終徹底解決河段嚴重污染問題。府河黃龍溪國控斷面2015—2016年總體水質為劣Ⅴ類,2017年總體水質為Ⅴ類,今年前兩個月均為Ⅳ類,整體趨勢是不斷好轉的。所以說,做好頂層設計后,隻要一錘接著一錘敲,必然大有成效。

  ——摘自《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正確把握的幾個關系》

  4月2日,陽光晴好,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澄澈如鏡,皮劃艇愛好者王慶正在岸邊做准備。不遠處鳳頭潛鴨成群結隊,悠然游弋,王慶感嘆道:“1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河灘窪地,現在卻成了城市綠心!”

  說起興隆湖的變化,離不開錦江的治理。錦江是成都的母親河,包括府河、南河兩條干流,全長150公裡。府河成都段是天府新區的重要生態廊道,曾一度污染嚴重,2015年至2016年國控斷面總體水質為劣Ⅴ類。

  “錦江塑造著成都的市井味、煙火氣,串聯起市民巴適安逸的美好生活,我們必須把錦江治理好,探索出一條超大城市流域水生態治理的路子,一錘一錘敲出錦江治理新成效。”成都市副市長吳皓表示。

  如何治污?成都市堅持總體謀劃、久久為功,在錦江治理頂層設計中從全流域系統治理出發,探索“治水、筑景、添綠、暢行、成勢”路徑。編制《錦江水生態治理總體規劃》《錦江公園總體規劃》,統籌水生態治理要素,對錦江150公裡河道進行科學規劃。同時堅持全域截污,補強設施短板。“實踐中我們堅持‘病在水裡、根在岸上’的理念,截污、清淤、補水同向發力,深入清理整治‘散亂污’工業企業,系統推進農業減排,建立與城市發展相匹配的生活污水處理能力,著力將污染從根源上消滅。”成都市水務局局長劉貴恆說。

  近年來,在成都開展錦江水生態治理的推動下,天府新區對轄區內的錦江、鹿溪河、東風渠開展“一江”“一河”“一渠”系統重點治理。如今,天府新區市控及以上地表水考核斷面已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比例保持100%,累計打造連片藍綠空間7.7萬畝,建成生態綠道440公裡。

  生態基底筑牢發展根基,產城融合的密碼隨之浮現。幾年前,李汶穎來到成都,進入位於天府新區的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工作,“天府新區高科技產業集聚,綠意盎然,宜業也宜居。”如今,已有27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和35個國家級創新平台落地天府新區,19萬青年人才匯集於此。

  一年治污、兩年筑景、三年成勢,生態錦江逐步重現。錦江流域優良水體率從2016年的69%提升到2024年的100%,夜鷺、白頭鵯等成為錦江常客。數據顯示,2024年“夜游錦江”吸引了506萬人次,群眾生態獲得感成色十足。

  

  十八洞村的風貌,就得守護好

  本報記者  申智林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庄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城鄉一體化發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不久前,我到湖南的湘西苗族地區就扶貧問題進行調研,那裡山清水秀,民宅歷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我說,在扶貧工作中要注意保護傳統特點。

  ——摘自《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青山疊翠,苗歌飛揚。“哦吼……山高谷深不能進,風大之地不敢去哎……”

  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天南海北的游客來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感受這裡濃郁的苗寨風情。

  老村部門口的坪場,幾乎每天都有歡迎儀式。村民們身著苗族服飾,唱起苗歌、打起苗鼓,還有村民托著茶盤,挨個送上自釀土酒。高亢悠揚的唱腔,在大山間回轉,也在游客的心間回蕩。

  “誰能想到,歌裡唱的荒涼地方,現在成了熱門旅游目的地,我們還能靠著苗族特色文化吃上‘旅游飯’。”領唱的十八洞村第二村民小組小組長、飛虫寨村民隆會感慨地說。

  “走遍大江南北,很難找到保存如此完整,同時自然風貌和歷史民居協調統一的苗族傳統村落。”來自重慶的游客秦蓓說。

  曾經的十八洞村,山高坡陡路難走,是個深度貧困村。2013年開始,依靠“精准扶貧”的好政策,十八洞村奮力脫貧攻堅,並於2016年底實現整村脫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活變好了,村民們開始籌劃改善居住條件。當時,有些村民羨慕城鎮住宅的風格,也想效仿。

  大多數人卻有不同意見。“我們要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留得住鄉親、護得住鄉土、記得住鄉愁,外面的人來了,依然能發現我們村裡的美。”當時的駐村干部說。

  “我們的特色,就是這青山秀水、苗族文化和歷史建筑。”隆會說,不搞大拆大建,做好修舊如舊,村裡90%以上的建筑為傳統苗家建筑,百年以上的古建筑約佔10%。

  去年,十八洞村入選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展現別樣風採。一棟棟老房子裡,苗繡、蠟染等特色民俗工坊,成為游客們舍不得錯過的打卡地。

  櫥窗裡,一枚枚苗繡胸針,造型別致,既古朴又時尚,受到熱捧。“自上線以來,就成為‘爆款’。”湖南花垣十八洞苗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國桃說,她將苗繡產品的展銷窗口,開到了村民家裡,帶動十八洞片區的繡娘,一起展示好手藝。

  傳統村落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弘揚好優秀的傳統文化,既為鄉村產業發展打造新引擎,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活力。

  十八洞村公路旁一處寬闊地,當戎寨村民龍建正為新房建設整理木料。按照規劃,他新建的小樓三開間、兩小層,全部採用了木構件。青瓦屋頂、翹角飛檐,主體建筑與村落現有民居保持了一貫的特色,“十八洞村的風貌,就得守護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1日 07 版)

(責編:李強強、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