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涼山州新增5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讓更多非遺“潮”出圈

2025年04月02日08:1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更多非遺“潮”出圈

阿西巫之莫(右二)在傳授彝繡技藝。 涼山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供圖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四川共有48人入選,其中,涼山州有5人入選。

  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原生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文化魅力豐富多彩。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0項、省級138項、州級356項、縣級784項,培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超1400人。

  近年來,涼山州大力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探索非遺活態傳承路徑,讓非遺“潮”出圈。

  搶救、保護、傳習

  “這一針不對,你再仔細看我操作。”3月30日,在涼山州甘洛縣彝針彝線刺繡專業合作社,阿西巫之莫在認真指導繡娘。

  彝族女性從小便學習刺繡。1972年,10歲的阿西巫之莫第一次從祖母那裡接觸到彝繡,此后幾十年,她一直深入鑽研這項傳統技藝。憑借刺繡手藝,阿西巫之莫從擺地攤開始艱苦創業,她所制作的彝繡產品逐漸受到當地彝族群眾的好評。今年,阿西巫之莫憑借在傳統美術彝族刺繡方面的造詣,成為涼山州新增的5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另外4人分別是,民間文學畢阿史拉則傳說的代表性傳承人金地伍、傳統技藝彝族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阿西拉批、民俗祭祖習俗的代表性傳承人曲比拉機、民俗彝族年的代表性傳承人吉爾阿布。

  雖然剛剛入選“國家級”,但他們的名字對涼山州來說並不陌生。近年來,涼山州積極構建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持續實施搶救性保護工程,累計記錄彝族器樂200余首、畢摩音樂40首、經典民歌260首,《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叢書》《涼山非遺·民間文學》等非遺主題叢書相繼撰寫出版,數字化保護工作也在加快推進。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文化瑰寶,涼山積極構建法治保障,《涼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是四川省首部非遺保護地方性法規。此外,當地還全面開展縣(市)級非遺工坊的建設工作,全州共認定公布122個縣(市)級非遺工坊﹔開展非遺傳習體驗基地建設工作,認定公布首批非遺傳習體驗基地共33個。

  跨界、融合、創新

  不久前,由德昌縣傈僳族火草麻布制作的高端鞋履作品亮相巴黎時裝周,這項承載千年智慧的非遺技藝走上世界舞台。

  近日,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熊國秀向記者展示了這項技藝——她將火草葉背面的白色絨毛水浸、揉捻后,制作成瑩白的火草線,再與火麻線交織成布。這種火草麻布過去主要用於制作傈僳族傳統服飾,如今已經拓展至手提包、飾品等文創領域。

  “我們不僅要傳承這項技藝,還要讓它適應現代生活。”熊國秀說,他們帶著融入文創理念的火草麻布作品,積極參與各類展覽會,並通過電商平台做推介,逐漸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非遺+產業”,是涼山州創新“非遺+”融合發展模式,讓非遺活態傳承的嘗試之一。“非遺+教育”“非遺+旅游”……越來越多跨界探索,讓眾多涼山州非遺代表性項目“潮”出圈。

  3月11日至12日,美姑縣國家級非遺項目(畢摩繪畫)傳承實踐暨非遺進校園活動先后走進洛俄依甘鄉小學和洒庫鄉小學,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學習傳統技藝。近年來,涼山大力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傳統非遺在校園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勤華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