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雅安市雨城區多營鎮葫蘆村村民集體創作村歌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執筆共譜田園曲 齊聲唱響振興篇

2025年03月31日10:52 |
小字號

歌者,心之聲也。

“哪座山上山連山,周公老君山連山﹔哪條溝裡泉水甜,紅岩溝裡泉水甜﹔哪棵樹下人興旺,白果樹下人興旺……”近日,在雨城區多營鎮葫蘆村,開辦了一場鄉村文化沙龍,從耄耋老者到垂髫童子,所有人再次唱響獨屬於此的鄉村“神曲”——《葫蘆頌》。

這首由近七成村民參與創作的村歌,已成為葫蘆村人的精神圖騰。

守護家鄉文化地標的集體意志

用說的方式表達不了的情感,通常可以用唱的方式進行表達。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家鄉朴實而熱烈的愛,常埋於內心深處,但在葫蘆村,鄉親們卻找到了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2023年,當“愛故鄉·村歌計劃”被提出時,村裡男女老少都表示支持。由村干部、鄉賢、返鄉青年及高校志願者組成的創作團隊認為,大家的歌大家寫,才會被大家主動唱。

於是,全村老少參與創作。村民圍坐一起,活動室的牆壁上貼滿手寫的歌詞,每句歌詞都需三分之二以上村民舉手表決才能定稿。

“這句‘白果樹下人興旺’改了五稿﹔這句‘大頭坡上採茶忙’,大部分村民都堅持要保留‘大頭坡’這個老地名。”曾參與創作的葫蘆村原駐村第一書記任義安翻開創作手稿,上面密集而重疊的修改批注,是《葫蘆頌》誕生的最好注腳。近七成村民參與,歷時20余天,村歌出爐,稚童老者皆能誦唱。

“這是全村人守護家鄉文化地標的集體意志。”任義安認為。

一首村歌講述一個村庄的故事

“連央視都來採訪過我們哩。”談到村歌,葫蘆村村民滿是自豪。

“土嗓子”唱出的是“真鄉愁”。葫蘆村黨委書記鄭萬鳳回憶,定歌名那天,熱鬧得很,從“葫蘆謠”的童趣到“福祿葫蘆”的吉祥……5個候選歌名經過村民3輪舉手表決,最終選定底蘊深厚的“頌”字為村歌落腳。在鄭萬鳳看來,《葫蘆頌》的誕生過程中,村民不僅是投票者,更是故事的創作者和文化的傳承者。鄉村振興是村民參與的鄉村振興,一首村歌講述一個村庄的故事,集體共創村歌密切了村庄與村民之間的聯系,凝聚起民心,也聚集了眾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村庄發展和建設。

“寫歌比選村委會主任還扎勁!”本地鄉賢、返鄉創業者張俊春告訴記者,在共創村歌的過程中,喚醒了村民的主體意識,激活了村民的自主性,也讓村民找到了歸屬感和責任感,有助於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文化振興,是鄉村持續振興的力量之源,如今,《葫蘆頌》已成為葫蘆村人的精神圖騰。

“我們正計劃將村歌IP與本地白酒產業、農耕文化等深度融合,打造‘聽村歌、品村釀、賞村景’的沉浸式體驗項目,探索‘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不斷推動葫蘆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鄭萬鳳說。

正值仲春時節,在嘹亮而蓬勃的歌聲裡,葫蘆村的白果樹正努力萌發出茁壯的新芽。

□記者 蔣陽陽 石雨川

來源:北緯網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