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境旅游發展報告2024—2025》發布——
來華旅游需求持續增長

中國旅游研究院近日發布《中國入境旅游發展報告2024—2025》(以下簡稱《報告》)。入境旅游已成為彰顯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隨著入境旅游簽証、支付、住宿等便利化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2024年入境游市場恢復增長態勢明顯。
市場加快復蘇
去年以來,“中國入境游”“China Travel”備受關注,成為國際熱詞。《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共接待入境游客13190萬人次,同比增長61%,恢復到2019年的九成以上,遠高於2023年的恢復水平。
入境旅游市場快速復蘇離不開包括簽証、支付及住宿便利化等在內的一系列促進政策。截至2024年底,中國對38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入境政策,加上與中國已經全面互免簽証的25個國家,共63個國家的公民可持普通護照免簽來華。免簽政策對入境旅游拉動效應明顯。
2024年,中國港澳台地區依然是首要的入境旅游市場,游客達10496萬人次,同比增長54%,佔入境旅游市場八成左右。外國人入境旅游市場復蘇步伐加快,游客達2694萬人次,同比增長96%。免簽政策對新馬泰等近程市場的效應明顯,他們是恢復最快的外國客源市場。多家旅行商表示,伴隨東南亞游客來華旅行更加頻繁,他們對來華體驗深度有了更高要求,中高端市場有較大潛力。去年11月,中國先后對韓國和日本試行單方面免簽,預期今年兩國來華旅游市場將加速復蘇。更多來自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墨西哥等新興潛力客源市場的游客選擇來華旅游。
《報告》顯示,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入境旅游接待規模及恢復水平較高。2024年,這四個城市的入境游客接待量均接近或超過400萬人次,其中,深圳和上海入境游客接待量最高,分別接待了671萬人次和977萬人次(過夜)。北京和上海的外國游客接待量最高,分別為321萬人次和497萬人次,兩地不僅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現代化的城市風貌、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設施,還具備較強的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是外國游客入境中國的首選目的地城市。
前景保持樂觀
《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海外民眾對來華航班和住宿的搜索量高於去年同期水平,未來一段時期,來華旅游需求將持續提升。伴隨入境旅游簽証、支付、住宿等便利化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各目的地持續完善入境游客接待設施、提升服務質量,加上各地積極開展海外營銷推廣活動,中國入境旅游將在2025年全面走出疫情影響。
入境游客需求多樣,推動旅游供給向多元化發展。一些原本專注於出境旅游的旅行商,憑借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國際資源,敏銳捕捉到入境旅游市場的潛力,已經或者正在轉型進入這一領域。同時,為滿足散客市場,一些服務商積極布局一日游、半日游等在地成團產品,為入境游客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選擇。
《報告》指出,AI等技術正在深度融入旅行服務業,入境旅行服務業可能面臨深刻變革,或將推動市場分化,重塑現有行業格局。國際上已出現了一些成熟的旅行規劃AI工具,中國也出現了專門服務來華入境游客的垂直AI平台。未來,伴隨這些工具為更多入境游客所使用,景點、住宿、餐廳、零售等旅游供應商以及面向游客的旅行服務商將更加需要提升曝光量,以增加被AI推薦的機會。此外,AI技術將推動旅行規劃、即時講解和導覽等服務逐步轉化為標准化產品。
多方共促發展
《報告》建議,未來一段時期,中國應繼續提升來華和在華旅行便利度。應進一步優化現有簽証便利化政策,及時延長當前單方面免簽政策的適用期。面向特定群體實行簽証便利化政策。通過數字技術和工具,提升簽証申請和通關效率。研究實施電子簽証和智能化入境程序,簡化簽証申請手續,提升簽証審批速度,提升入出關效率,減少游客等待時間。
《報告》建議,繼續識別並解決外國游客在旅行過程中遇到的堵點和痛點,如英文電子地圖、熱門景區預約、境外APP登錄、語言障礙等,提升在華旅游體驗。聯合境內外旅行服務商,更新並線上線下廣泛分發多語言版本的來華旅行指南。內容應涵蓋簽証、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語言貨幣、氣候條件、安全衛生、通信網絡等基礎信息,也包括交通方式、旅游資源、住宿餐飲推薦等旅游旅行信息,持續提升來華旅行信息的透明度和傳播度。
同時,應建立健全國家營銷推廣體系,創新旅游推廣體制機制,統籌國家和地方對外旅游推廣工作,形成協同合力。研究建立全國性的入境旅游管理政府平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