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老人護理 “一床難求”咋解(民生探針)

疑
照護床位非常緊俏
“目前輪候平台上還有1000多人在排隊,其中將近一半是失智老人,我們院鎮龍院區和上水院區的中度失智老人照護床位都住滿了。”廣東廣州市老人院副院長朱國棟說,“家屬常問我們,這個月老人能不能住進來?”
“我們衛生院的醫養結合中心收治了24位老人,目前已全部住滿,其中失能失智老人佔一半以上,還有不少人在排隊申請。”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衛生院院長謝維說。
失智老人是指不同程度患有認知障礙的老年人,主要表現為記憶力減退、語言表達困難、判斷力下降、情緒波動等。隨著年齡增長,認知症患病率明顯增加。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牽頭編撰的《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顯示,目前我國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數超過1600萬。
目前在我國養老機構中,失智老人床位供應不足的問題較為明顯。廣州市今年年底前計劃建成4000張認知症照護床位,去年底已完成建設3081張,現在缺口在900多張。重慶多家養老機構負責人也表示,院內針對失智老人的照護床位“非常緊張”“老人排隊等候時間較長”。
失智老人護理為何會“一床難求”?如何讓失智老人盡快獲得一張專業、普惠的照護床位?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
探
缺乏標准、機構成本高、照護難度大
在實地採訪中記者發現,失智老人護理“一床難求”,主要與缺乏照護標准、養老機構建設運營成本較高、失智老人照護難度較大等因素有關。
先看照護標准。
“認知症老人照護是養老服務中的重點和難點。與普通老人照護相比,認知症老人照護更加復雜、要求更高,我國目前在認知症老人照護方面缺乏相關的標准和指引,不少養老機構隻能按照自己的理念開展照護服務,這影響了一些機構參與認知症老人照護服務的積極性。”朱國棟說。
在廣州市老人院上水院區慈慧樓,記者看到,失智老人在社工或者護理員照護下吃早餐。之后,護理員陪伴老人們做益智游戲和小手工,行動不便的老人則坐在輪椅上,在一旁跟做手操、肩部操。
“接下來院裡會安排社交活動,比如體感游戲或者懷舊聊天,如果老人有醫療需求,就做康復和理療,下午一般安排講故事等舒緩的文娛活動。我們通過多種非藥物療法,盡可能保持老人大腦的認知功能。”朱國棟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記憶力、理解能力下降,養老機構需要通過認知訓練、感官療法、運動療法等幫助老人訓練,減輕他們的認知功能退化。對於能自主行動的失智老人,養老機構要通過顏色區分來引導他們識別生活空間,同時加強機構管理,防止走失等意外發生。
“從設施設備到醫療護理、康復訓練,失智老人照護涉及一系列復雜的內容和流程,需要更好實現標准化、科學化,讓機構有章可循,進入這個領域的門檻也就會降低。”朱國棟說。
再看養老機構成本。
“我們是公建民營養老院,設有專門的認知症照護專區,以及供認知症患者療養的花園,總體建設成本比較高。據我們了解,廣州市養老機構一張認知症照護床位的建設成本在15萬元到20萬元之間。”廣州市天河區老人院院長石晶說。
除了建設成本較高,認知症照護床位運營成本也不低。石晶介紹,失智老人的餐費和營養費比普通老人更高,院方花在老人康復訓練、聘請護理人員上的錢也更多,“裝修適合失智老人生活的空間,引入幫助他們康復訓練的設備都需要費用。認知症老人往往有周邊症狀,比如夜間游走、生活作息晝夜顛倒等,因此我們機構夜間也需要投入更多護理人員進行照護,人力成本更高。”
重慶市北碚區蔡家崗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由民企運營,該機構負責人王燕梅說,照護失智老人需要更高的護工配比。“以我們機構為例,普通老人護工配比為1:10,即1名護工照顧10名老人,失智老人護工配比則為1:3,1名護工隻能照顧3名老人,這帶來了更高的人力成本投入。”
“失智老人的照護難度大、成本高,一些條件不足的中小養老機構隻能將普通老人與失智老人混住,這會帶來一系列管理問題,普通老人的家屬也大多反對,所以部分機構不願意接收失智老人入院。”廣州市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王立軍說。
一名重慶養老機構的從業者表示,在是否接收失智老人入院的問題上,該機構面臨一定的困境,如果接受失智老人入院,機構就需要建設認知症照護專區,由於建設和運營成本較高,相應地也要向家屬收取更高的費用,否則無法保証服務質量。如果降低費用,就隻能虧損運營或是降低服務標准,不利於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三看照護難度。
失智老人照護難度較大,也讓一些養老機構望而卻步。
從護理專業畢業后,楊杰在蔡家崗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了5年,“我的同學畢業后還是更傾向於去醫院工作。照顧老人很辛苦,有的老人性格就像小孩一樣,又比小孩力氣大,有的失智老人控制不住自己,你給他喂飯,他會突然吐出來,年輕人不太願意干這個活。”
重慶市重能春常在后峰湖康養中心開辟了專門的樓層照護失智老人,護工唐阿姨說:“有的失智老人有狂躁行為,半夜三更都要往外面跑,照顧他們太操心了。相比照顧3名失智老人,我更願意照顧10名普通老人,工作還更輕鬆些。”
“有的失智老人身體不舒服,會通過一些特殊的方式表達出來,護理人員必須對老人的一舉一動非常熟悉,才能明白老人行為背后的意義,這給照護又增加了難度。”楊杰說。
照護失智老人,護理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朱國棟說,失智老人需要的是多學科團隊的專業照護服務,包括醫生、護理人員、康復師、營養師等,一般機構不具備這個條件。
“照護失智老人對於護工的護理水平要求比較高,也要求護理人員更有耐心和責任心,我們經常要給照護人員做心理疏導,提高他們的職業認同感,但人員流失還是比較嚴重。”石晶坦言。
析
加大長護險支持 完善居家照護服務
近年來,各地方各相關部門都在持續關注認知症老人的照護難題。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准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已出台《養老機構 認知障礙友好環境設置導則》,提出了居住、衛浴、交通、餐飲和活動等空間的設置指導。同時,正在積極推進制定《養老機構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指南》等國家標准,明確對養老機構認知症老人照顧的設施設備要求、人員要求、服務內容及要求等,目前該標准已完成起草工作。
多地出台政策幫助養老機構解決資金問題。例如,廣州對提供認知症照護等養老服務的民辦養老機構,給予場地優惠、稅收優惠以及建設補貼、運營補貼,大力支持認知症照護床位建設。
“建議加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向認知症老人傾斜力度。重慶重度失智老人目前能領到60元每天的長護險補貼,降低了失智老人家庭的經濟負擔。”重慶市北碚區民政局副局長高興仁說。
失智老人照護需要專業人才。長期關注認知症老人照護問題的廣州市人大代表馬粵君建議:“要盡快構建失智老人照護人員培訓體系,為照護者開展相關培訓,有條件的照護人員應接受相關職業培訓並獲得資格証書。”
在現有條件下,家屬是失智老人護理的重要力量。馬粵君說,有關方面要積極為家屬提供支持和幫助,向他們宣傳認知症相關知識,組織照護經驗分享,排解他們的壓力、提供“喘息”服務。
“要做好社區照護環境建設和家庭照護者培育,未來輕度失智老人可以在社區和家庭中享受居家照護服務,養老機構提供居家、社區和日托照護服務的專業支持。”王立軍建議。
(本期統籌:葛孟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8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