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7張大學錄取通知書,瀘州“愛心媽媽”幫扶117名兒童

“10年間,有3個數字讓我堅持到現在:117個特殊家庭、30%教育同仁、17張大學通知書。”3月6日,古藺縣婦聯舉辦的“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115周年主題演講比賽”現場,來自古藺三小的英語老師胡燕動情地講述了10年來,她與117個家庭之間的故事。
2008年,大學畢業的胡燕放棄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回到家鄉,在古藺縣茅溪鎮水口小學開始了她的教書生涯。“我也像大多數剛入職的老師一樣,想通過教育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但是,改變何其容易!在茅溪、桂花任教那些年,胡燕看到很多農村家庭孩子面臨的現狀:留守兒童缺乏親情陪伴、困境兒童需要社會幫助……
“面對殘酷的現實,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油然而生。”在胡燕深感無能為力之際,10年前的一次家訪改變了她的教育人生。那一年,因為一次特殊幫助,吸引了一群愛心人士,為幫助更多困境中的孩子,大家決定成立愛心組織。2015年,古藺縣暖心志願者協會成立,10年間,志願者已發展到215人,簽約幫扶留守和困境兒童達117名,其中17人已進入大學校園。
“這個冬天不再寒冷”
“這幾天您一個人照顧外婆,媽媽,我過來幫您搞衛生”“教師節快樂”……看著懂事的“女兒”琳琳和“兒子”小桂發來的微信,胡燕有些感動。10年前先后認下這個“女兒”和“兒子”,胡燕便一路用愛和支持“護送”著他們從小學走進中學、走進大學。
2015年,因工作關系調動,胡燕來到位於古藺城郊的石羊坪小學任教。那個冬天,她家訪時來到學生小桂家裡,眼前看到的一幕讓她深受震撼:小桂年幼喪父,多病的母親帶著他和哥哥弟弟一起生活。幾間瓦房突遭火災,一家三口臨時寄住在親戚家的老房子裡。屋外,光著腳的弟弟手裡拿著幾塊瓦片當玩具﹔破舊的小床上,懸挂著一把手電筒,微弱的燈光照著小桂做作業……
了解小桂家的情況后,胡燕總想給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於是,她回家找出幾件兒子穿的衣服,又去買了鞋子連夜送到小桂家。看到兩個孩子換上衣服和鞋子,她隨手在朋友圈裡發了一句感慨:“願這個冬天不再寒冷!”
“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后,很多朋友打電話詢問具體情況,了解事情原委后,都紛紛表示想施以援手。
這是一個極其貧困的家庭,家裡唯一能換錢的,隻有地裡的蔬菜和蘿卜。但小桂母親有病在身,做不了重活,小兒子還需要照顧,上街賣菜不現實。
“要想辦法幫幫這家人!”這是胡燕當時最迫切的想法。於是,她聯系了縣城的朋友,找餐館酒樓和機關食堂推銷。
第二天放學,胡燕開車來到小桂家,到菜地裡拔蘿卜、砍白菜,忙活半天,整整裝滿一三輪車蔬菜,挨家挨戶送往事先聯系好的“客戶”手裡。
隨著小桂家的遭遇在朋友圈裡傳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幫扶行列:養雞的朋友送來雞苗,開餐館的老板預定了蔬菜,當醫生的好友主動上門為小桂媽媽治病……半年時間,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小桂家的情況得以緩解,小桂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以后我就是你‘媽媽’”
輾轉多地的教學生涯,胡燕發現類似小桂這樣處於困境中、缺乏親情關愛的孩子還有很多。在古藺三小,班上性格孤僻、不善言談的琳琳走進了她的視野。
“我第一次去琳琳家,孩子看見我有點拘謹,也有意躲避著,家裡的遭遇讓她有些自卑。”胡燕的記憶裡,童年時期的琳琳不願意和外人交流,即使有事情問到她,也只是簡單地點頭或者搖頭,不願意開口說話,仿佛將自己封閉在一個人的世界裡。
為深入了解孩子情況,胡燕專門入戶調查。交流得知,琳琳的家庭有些復雜:她幾個月時父母離異,后來都各自組建了新家,她一直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由於年紀和精力限制,老人無法給予琳琳細致入微的照顧和良好的教育。這樣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在性格養成和社交技能方面都遠遠落后於同齡人。
胡燕和琳琳的奶奶認真交談后,對琳琳說:“以后我就是你‘媽媽’。”
“媽媽”,不僅是一個溫暖的稱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為了更快和琳琳熟悉起來,胡燕不隻局限於每月的固定到訪,還隔三岔五把孩子接到家裡,指導孩子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節假日,總會帶上琳琳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爬山、逛游樂園、品嘗美食。
在“媽媽”的努力下,琳琳的生活有了不一樣的顏色,和同學相處越來越融洽,臉上也多了些許笑容。隨著性格變得開朗、自信,表達能力更是有了質的飛躍,先后被評為閱讀之星、三好學生等。
幾年前,胡燕的母親因腦卒中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都要請阿姨照顧。遇到逢年過節,阿姨請假回家,單位、家裡兩頭跑,胡燕便有些忙不過來。琳琳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懂事的她主動上門幫忙。
“媽媽,你忙不過來,就讓我來幫您嘛……”看到站在門口的“女兒”,胡燕的眼裡噙滿了淚花,“這麼懂事、聰明的孩子,我不知道她的父母怎麼會忍心丟下她。”
10年17張大學通知書
匯聚朋友圈的力量幫助小桂一家走出困境﹔耐心的付出讓性格孤僻的琳琳變得陽光向上……胡燕幫扶困境、留守兒童的消息在朋友圈裡不脛而走。
“如果能通過微薄之力幫助更多孩子,沒有什麼事比這樣的活動更有意義。”胡燕認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階段都至關重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及時施以援手,改變的可能就是他們的一生,但一個人的力量終究無法改變什麼,她便在朋友圈裡求助,尋求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到幫扶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的行列中來。
2015年底,在胡燕和幾位伙伴的努力下,古藺縣暖心志願者協會成立,並組建了最初的“暖心媽媽”團隊,受助學生也從三五個到三五十個成倍增加。
“幫扶成效口口相傳,又有越來越多的女同胞主動申請加入,如今志願者人數已達215人。”胡燕說,隨著志願者協會與“靜待花開·愛心媽媽”巾幗志願服務項目深度融合,幫扶力量已遍及全縣23個鄉鎮、街道,先后與117名留守、困境兒童家庭建立了長期結對幫扶的關系。
“對孩子的幫扶,老師最有發言權。”在胡燕提供的名單上,“暖心媽媽”項目志願者中有30%是來自教育系統。他們有加班到深夜第二天仍堅持走訪的鄉村教師﹔有把留守兒童接到家裡的高中班主任﹔有帶著孩子參加夏令營的輔導員……她們用行動証明“教師的責任不僅在課堂,更在孩子們需要溫暖的每個角落”。
“把教案寫進兒童的生命裡,照亮他們前行的路。”10年來,胡燕和志願者團隊幫扶的孩子中,已有17人踏進大學校門,5人大學畢業后返鄉工作,並主動加入到“暖心媽媽”團隊結對幫扶留守兒童,繼續將這份大愛延續。
用母愛和責任澆灌幸福之花,用溫暖與堅毅編織社會的溫暖圖景。這個春天,“暖心媽媽”胡燕和她的伙伴們繼續用母愛書寫巾幗華章,還有更多像小桂、琳琳一樣的孩子,在她們無私的呵護下茁壯成長,展翅翱翔……
來源:川江都市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