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強代表: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新模式 培養定義未來的人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學校長許強。人民網記者 李平攝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李平)在人工智能技術深刻重塑社會各領域的當下,傳統教育模式應該進行怎樣的革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學校長許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要以創新為驅動,培養高校全員AI素養,構建知識圖譜、模型。
“當大部分的文學創作、科研編程能被AI高效完成,教育必須重新定義核心價值。”許強代表表示,成都理工大學現在已經制定了新一輪的人才培養方案,主要開設三門課程。第一個是通識課程,無論文科理科,所有大學生全部學習人工智能﹔第二個是進階課,即如何將人工智能應用於科學研究方面的課程﹔第三個是專業課程,比如計算機課程、數學課程等專門從事研究人工智能的課程。
教師群體也被納入了這場變革。該校打造的“成理沙龍”即將上線,通過跨學科AI案例分享會,推動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AI協作導師”。許強代表特別提到了校園大模型“智小理”的應用場景,“查課表、調文獻、解習題,師生隻需一句話指令。AI正在成為校園‘超級助手’。”
“人工智能的百科全書式整理能力,倒逼教育回歸本質——培養AI無法替代的創新能力。”許強代表以曾經主導的“創新班”為例,強調思維訓練的重要性,“當AI能解標准答案,教育就要鼓勵異想天開。我們正在設計‘創新方法論’課程,教學生用發散思維重構問題。”
為實現這一目標,成都理工大學啟動了“千百十一”知識工程,即:構建千門課程知識圖譜,消除學科間重復知識點﹔打造百門AI輔導模型,實現“輸入教材即獲24小時智能助教”﹔為該校十門優勢理工科專業,構建相關專業性的模型。
在許強代表看來,這場變革的關鍵在於“用技術解放人”,“當AI承擔知識存儲與基礎計算,教育就能更專注地做一件事——培養定義未來的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