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試點“AI+環評”新模式

篇幅壓縮70% 環評報告30分鐘出爐

2025年03月09日08:32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篇幅壓縮70% 環評報告30分鐘出爐

  環評報告如何30分鐘出爐?

  信息填報“一張表”

  編制環評報告所需的各項信息材料填報表,填報人員隻需簡單選擇、填報和資料上傳

  一鍵選址分析

  企業隻需框選擬選址地塊邊界或輸入四至邊界坐標,即可生成項目選址符合性報告

  內置相關公式模型

  輸入相關參數即可自動計算、自動分析環境影響指標和輸出評價結果

  項目基礎資料、環境現狀資料、歷史環評資料……過去,寫環評報告需要查閱大量資料,成品更是從幾千字到幾十萬字不等。如今,這項工作有望被大幅“瘦身”。

  近日,成都選定了部分行業,開展了一場關於“AI+環評”的試點探索,實現了選址分析、環評報告、排污許可申請和企業環保管理清單的一鍵生成。其中,環評報告編制耗時從約1個月提速至不超過30分鐘,成品篇幅更是壓減70%,大幅提升了可讀性與實用性,引發關注。

  內置近百項模型

  自動判定排污是否達標

  “我們結合對各類建設項目全覆蓋的協同管理要求,採取了‘數據整合+算法集成’路徑,搭建了環評智慧化輔助填報系統。”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審批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系統能形成信息填報“一張表”內容、實現一鍵選址分析、實現報告信息自動化生成,打通了全鏈條環境管理信息壁壘,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還顯著提升了報告質量。

  其中,“一張表”即編制環評報告所需的各項信息材料填報表,填報人員隻需根據內容進行簡單選擇、填報和資料上傳。一鍵選址分析則打破了需搜集國空、環保、水利等大量資料來反復分析可行性的傳統模式,企業隻需框選擬選址地塊邊界或輸入四至邊界坐標,即可生成項目選址符合性報告。

  智能化、專業化、精准化是最有辨識度的幾大特點,這背后蘊藏了什麼“黑科技”?原來,該系統依托“成都智慧生態環境”平台,基於現有的數據中台、地圖中台和技術中台,整合了生態、規自、經信、水務等多個部門數據資源。同時,內置了近100項相關計算公式和模型,能根據各類污染物排放標准進行達標判定。加上專業環評單位、專業軟件設計公司、環保專家的多方發力,實現了輸入相關參數即可自動計算、自動分析環境影響指標和輸出評價結果。

  試點的醫院行業

  已基本實現全流程信息化

  去年9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環境影響評價改革的通知》,明確將成都納入環評文件標准化編制、智能化輔助審批試點,進一步提升環評文件質量和審批效率。

  那麼,成都哪些行業在試點中第一個“吃螃蟹”?記者獲悉,需環評審批且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醫院、環評豁免但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加油加氣站、環評豁免且未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含化學生物實驗室的學校,被選為試點行業。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選取工藝簡單、環境影響較輕、污染防治措施成熟可靠的行業,適合制式化智能化輔助審批﹔二是選取未來仍有建設需求的行業,兼顧環評豁免后環境管理的需求。”該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總體思路是聚焦選址論証自動化,信息填報標准化,環評審批智能化,審批、排污許可與執法協同這四大重點,力求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環評文件質量,並為環評與排污許可銜接奠定信息化基礎。

  目前,試點基本完成了醫院行業的系統功能開發建設,已實現智能化選址,自動生成環評報告、環評批復和排污許可申請表,基本實現全流程信息化。“接下來,將進一步系統思考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在推動環評、排污許可等改革中的運用。”據該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以AI加持賦能改革,推動實現智能化與管理智慧的有機融合,同時利用歷史審批數據,從正反兩方面模擬選址、審批過程,驗証和提升系統准確性和穩定性。(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劉依林 劉飛)

(責編:李強強、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