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戶外資源,提升基礎設施,完善安全體系
我國將著力打造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新視點)

在冰天雪地中滑冰滑雪,在碧海藍天中沖浪潛水,在幽靜山谷中越野攀岩……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許多居民走出家門,享受戶外運動帶來的樂趣。
近年來,戶外運動需求快速增長,服務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已成為推動全民健身和自然資源轉化利用的重要力量。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關於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建設100個左右設施完善、服務優質、賽事豐富、國際知名的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帶動我國戶外運動參與人數持續增長,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戶外運動資源豐富,冰雪、山地、水上、陸地、航空等運動都有條件在東西南北和春夏秋冬開展,參與人數已超過4億。戶外運動有力帶動文化旅游、裝備器材、餐飲住宿等領域發展,對全民健身、擴大內需、鄉村振興等的支撐不斷增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魏國學表示。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裕雄認為,建設一批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不僅能有效提升我國戶外運動產業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我國戶外運動產業全球影響力。
為此,《指導意見》從戶外資源布局利用、戶外基礎設施提升、戶外安全體系建設、戶外保障資金支持等方面作出部署。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根據地區的自然資源特征,《指導意見》提出多個具體發展方向。例如,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因其豐富的冰雪資源,可重點發展滑雪、冰上運動等項目﹔西南地區可依托山地資源發展山地越野、攀岩等極限運動﹔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沿海城市可聚焦水上、槳板、潛水等海洋運動的開發。“這一因地制宜的布局不僅能推動各地特色項目的發展,還能夠促進本地特色產業的崛起,實現產業發展與地方經濟的良性互動。”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說。此外,《指導意見》倡導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打造運動場景,推動戶外運動項目有機嵌入綠色生態環境,而不是通過“大拆大建”“無中生有”打造戶外運動目的地。
系統施策,綜合推進。“戶外運動目的地不僅僅是地理空間和自然資源的概念,而是一個產業生態體系。這一生態體系除了優質的資源和設施作為基礎之外,還包括產品和服務、賽事體系、經營主體等板塊。”王裕雄告訴記者,《指導意見》對於如何培育這些要素,培育什麼樣的要素作了具體指導。比如在產品和服務設計方面,強調要豐富戶外運動產品和服務種類,優化參與者的運動體驗和消費環境,同時推進戶外運動與旅游、文化、康養、教育等業態的深度融合,打造融合性的消費服務產品和空間。在打造賽事體系方面,提出既要豐富群眾性戶外運動活動,要發展全國性精品賽事體系,也要加強賽事活動國際合作。
資金支持,保障建設。《指導意見》提出,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對符合條件的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項目建設予以支持。還提出整合體育彩票公益金、相關公益性基金等資金渠道,為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開展相關活動提供經費助力。
“《指導意見》的出台將進一步賦能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休閑健身需求,推動戶外運動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王裕雄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2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