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成渝牽手5年 稅務服務唱好“雙城記”

2025年01月15日17:56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遂寧稅務部門依托鋰電大數據平台開展個性化政策輔導。四川省稅務局供圖
遂寧稅務部門依托鋰電大數據平台開展個性化政策輔導。四川省稅務局供圖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5年來,四川、重慶兩地稅務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圍繞政策執行標准化、稅費征管一體化、辦稅服務便利化目標,聯合推進產業共建、開放共促、服務共享,為西部高質量增長極加速崛起、共同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注入“稅動力”。

產業集群融合共建,提升區域發展能級

川渝合作,產業先行。在共建產業集群上實現更大突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的關鍵。川渝地區擁有41個全工業品類,現代化全產業鏈特色鮮明、鏈條完整,兩地樹立“一盤棋”思路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同向發力,進一步增強產業協作和協同創新。

“在兩地產業集群融合共建過程中,兩地稅務部門也共同精細化落實稅費優惠、優化納稅服務,為產業集群深度融合、高效共建提供助力、保駕護航。”重慶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汽車制造是兩省市攜手打造的主導產業之一,全國每七台汽車有一台產自川渝、超過五分之一的動力電池實現“川渝造”。在川渝高竹新區南北大道上,一輛滿載汽車零部件的貨車正駛向位於重慶主城的汽車工業園。這是四川迅華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每個月的固定班次,通過這條大道每年運輸超過20萬套汽車零部件。

“川渝兩地產業融合度不斷提高,四川造的汽車配件銷往重慶汽車廠,重慶造的汽車又銷往包括四川在內的全國各地。”四川迅華負責人王瑋介紹,2024年,公司汽車零部件生產規模超40萬套,產值達到5000萬元,其中超過85%的產品都銷往了重慶。2022年以來,四川迅華享受西部大開發、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等稅收優惠近百萬元。

透過汽車制造這塊“切片”,看政策賦能川渝兩地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集群。數據顯示,兩地目前匯聚高新技術企業2.7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0家,2024年1-11月,兩省市現行政策中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超1200億元。

除了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川渝兩地稅務部門近年還聚焦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消費品產業等共建產業,出台了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稅務20條”,利用稅收大數據平台推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產業鏈互補合作。

以四川遂寧和重慶潼南為例,遂潼兩地共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軸,兩地稅務部門聚焦鋰電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鋰電產業稅收大數據平台,將重點鋰電企業的地域分布、稅收收入、稅收優惠等信息匯集於一個平台,從稅收視角全方位、多維度、可視化展示鋰電產業涉稅經濟指標運行情況及發展趨勢,為地方提供及時有效的決策參考。2021年到2024年底,遂潼鋰電產業稅收大數據平台累計向兩地鋰電企業推送超千條個性化服務。

川渝“抱團”共育現代產業體系,目前已培育形成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成我國第三大汽車產業集群,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入選“國家隊”。

交通設施內聯外通,崛起改革開放新高地

打開地圖,成渝間交通織線成網。5年來,川渝鋪路架橋,“時空距離”日益拉近,人流、物流快速流通,四川和重慶省際建成鐵路通道6條,通車高速公路16條,成渝最快一小時通達,成渝至內江等節點城市半小時通達,“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的夢想照進現實。

順著川渝交通線,還能通江達海、走向更遠——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近年來成渝地區快速成長為向西開放的橋頭堡,西部陸海新通道越發寬闊。目前,西部陸海新通道已通達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的548個港口。

通過中歐班列與世界緊密相連。重慶和成都是我國較早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中歐班列(成渝)線路覆蓋歐亞120個城市節點,開辟了亞歐大陸陸路運輸新通道和經貿合作新橋梁。2021年1月至2024年11月,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1.6萬列,佔全國開行總量的25.2%,成渝地區的發展活力與韌性充分展現。

助力通道建設,川渝兩地稅務部門深化協作、互聯互通,以高質量稅費征管服務為項目企業夯基壘台,實現無縫對接。2024年4月,川渝攜手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的廣西、貴州、甘肅等12個省(區、市)稅務部門,開展跨區域合作,共同簽署《高水平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跨區域稅務合作框架協議》,推動稅收管理協作、優化稅收營商環境等8項合作內容。

中鐵聯合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財務部李兵說,稅務部門推出“一企一策”等個性化服務舉措,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稅費服務。2023年以來,該公司享受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服務免征增值稅等稅收優惠共796萬元。

通道帶動物流,物流助力經貿,經貿賦能產業。如今,川渝兩地正逐步拉近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多的兩地產業搭乘西部陸海新通道“出海”尋市場。

上汽紅岩汽車有限公司是重慶重型卡車代表性企業,產品遠銷東南亞、中亞乃至非洲、南美洲等地區。“2023年以來,我們累計出口汽車超4000輛,享受了1.37億元出口退稅,企業‘走出去’底氣更足。”公司財務負責人胡春芳表示,稅務部門幫助企業完善稅法遵從內控機制,做好財務運行管理,確保財務數據真實完整、納稅申報及時准確。

助企“揚帆出海”更加順暢,川渝稅務部門依托“稅路通·海納百川”“稅路通·渝稅通”“稅路通”子品牌,組建“稅護航”國際化稅務人才團隊,結合企業境外投資情況,精准推送《國別(地區)稅收投資指南》和《“走出去”稅收指引》等“稅錦囊”,幫助企業及時了解投資目的地稅收營商環境,規避跨境稅收風險。

日前,川渝稅務部門還共同簽署了《川渝地區協同推進國際稅收確定性服務合作備忘錄》,進一步建立完善兩地國際稅收合作機制,並在國際稅收服務事項、完善訴求解決機制等方面加強合作。

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川渝兩地累計辦理出口退(免)稅超過446億元、同比增長10.4%﹔川渝兩地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4%,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快速崛起。

一體改革蓄勢賦能,結出累累創新碩果

沿著川渝邊界的210國道向南,廣安路、重慶路、鄰渝大道、川渝大道……一條條帶著顯著地域特色的道路縱橫交錯,一輛輛挂著“渝B”“川X”牌照的汽車川流不息。在川渝高竹新區,省市界限逐漸模糊,川渝“雙城”變“同城”有了更具象化的現實圖景。

“我們企業可以自主選擇線上辦稅和大廳辦稅,涉稅業務線上實現了跨省通辦,線下辦理也用不出新區。無論來自重慶還是四川的企業,在中心一個窗口都能辦好,同城服務的體驗感很便捷。”剛剛從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征管服務中心辦理了更正申報業務的四川潤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財務人員馮苗感慨道。

川渝高竹新區是全國首個跨省共建的省級新區,通過兩省市協同立法,高竹新區被賦予了行政主體資格。2021年10月,川渝高竹新區率先打造了一體化運行的跨省域稅費征管服務中心,統一了79項稅費政策,納稅人平均辦稅時長大大壓縮,稅費征管服務中心成立以來為兩地納稅人累計辦理涉稅業務超30萬筆,高竹新區首張稅務發票的存根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川渝一家親”的同城化便利生活、便捷辦事在新區人心裡有了更切身的感觸。

創新一個“點”,帶動一大“片”。在川渝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實踐中,稅務部門依托“高竹經驗”,推動稅收征管改革在川渝十大毗鄰地區接續發力、多點開花——遂潼聯合成立稅費征管服務中心,內榮共建稅費征管服務一體化“數智中心”,瀘永江聯合成立稅費爭議調解中心,萬達開聯合組建稅務管家顧問團隊……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我們統籌稅費政策、稅費征管、辦稅服務三大類內容,將川渝毗鄰區域作為一個整體推進,切實增強川渝稅費征管服務一體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共同拓展改革領域,提升稅收營商環境,服務區域協同發展。”四川省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日,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公布2024年“強化企業服務 提升減負成效”典型案例,四川省稅務局“以‘智控’規范行政處罰打造法治化稅收營商環境”案例榜上有名。

“一把尺子”量化川渝兩地執法標准是案例的重要內容之一。據介紹,四川省稅務局創新開展稅務行政處罰“智能控制”,明確減輕處罰、首違不罰和不予處罰具體情形,規范自由裁量權行使,精確量化處罰裁量金額,增強裁量基准的可執行性,推動川渝兩地稅務執法“同事同罰、同類同罰、同案同罰”。

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李建軍表示,開展稅務行政處罰“智能控制”,制定稅務行政處罰裁量基准,明確處罰的計算公式,有利於增強執法的科學性、精確性,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5年來,川渝稅務部門稅收征管改革愈發深入、“牽手”更為緊密,川渝兩地納稅人繳費人辦事更為便捷——共實現84項高頻跨地區稅費業務全程網辦和20項稅費事項異地就近通辦,統一了川渝兩地7類53項稅收違法行為的處罰標准,促成兩省市29個區縣稅務局開展戰略合作。

目前,川渝地區正持續向上向好發展。5年前,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不足6.3萬億元,2024年預計增長到8.6萬億元,5年邁上了2個萬億元級的台階,截至2024年11月,兩地涉稅經營主體超700萬戶,成為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

川渝稅務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兩地稅務部門將緊緊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機遇,繼續緊扣一體化,高質量深化川渝稅務合作,為成渝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提供堅實的稅收支撐與保障。(周艾琳、田俊杰、陳永康)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