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試點項目撬動社會資本
12月26日,瀘州市納溪區早春二月茶葉種植農場負責人莫華貴很早就出了門,她要趕到大渡口鎮民生村的核心茶園提升配套項目建設現場。“爭分奪秒趕進度,要趕在明年特早茶大面積上市時投入生產。”她說。
“前幾個月,沒見你這麼積極喲。”一見面,民生村黨支部書記劉光林開了句玩笑。“以前是沒信心,現在看著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規模每月都有新變化,當然要積極。”莫華貴笑著回應了一句。
“村民對產業發展更有信心了。”和記者同行的瀘州市納溪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楊志敏打開話匣子,“以前,茶產業都是各村組單打獨斗,沒有形成規模,社會資本投資沒有信心。”
莫華貴種植茶葉還要從2021年說起。
當年,在外打工的莫華貴回到民生村,流轉村集體350畝土地種植茶葉。經營3年多后,她沮喪了。“基礎設施差,制約了茶農旅融合發展。”今年初,莫華貴萌生放棄經營的打算。“和投資的初衷、願景差別過大。”她說,按照規劃,要在這裡打造集採摘、體驗、住宿、加工等為一體的茶產業園,但實施不起來。
改變,源於今年5月初財政部和農業農村部聯合試點——瀘州市納溪區入選2024年全國“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試驗名單,試點范圍包括納溪區護國鎮和大渡口鎮的7個村,莫華貴的茶種植基地在其中。
“該項試點共有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和省級配套資金2.2億元,今年已投資近1億元。我們要想辦法用好專項資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產業和項目投資中,激發市場活力。”楊志敏介紹,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7村聯動、產業連片、集聚發展,引來6億多元社會資本,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質效。
得知這一消息后,莫華貴找到相關部門咨詢:能否將改善基礎設施擺在首位?“隻有基礎設施提升了,才能吸引來游客和投資者。”她直言。
對此,納溪區明確,試點區域將通過“以大帶小、以強帶弱、抱團發展”思路,推進鄉村旅游專業化服務、規模化經營、集群化發展,破解基礎條件差、發展思路少、產業實施難等問題。
撬動社會資本投資,聯動現有資源是關鍵。
試點以來,當地將護國鎮新屋基村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護國陳醋、護國鎮梅嶺村的全土石木結構四合院碉樓劉氏庄園、集茶園風情體驗功能於一體的鳳嶺茶庄、中國特早茶博物館、鳳凰湖景區等串聯起來,形成大景區概念統一包裝,構建以“茶”為主題的特色旅游體驗大環線統一招商。
今年5月起,試點區域對公共配套服務、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近1億元:修建鄉村生活便道38公裡、產業道路16公裡、宜機化道路10公裡,建設囤水池5個、灌溉管網14公裡,還實現16萬畝茶園網絡管理全覆蓋、茶園生產全程監控……
嗅到市場契機的瀘州護國味業有限公司,成為最早進入試點區投資的社會資本。10月,總佔地面積約86畝、計劃總投資2.57億元的陳醋一基地項目正式開工建設,建成后將成為試點區新的旅游打卡點。四川瀚源有機茶業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入駐農副產品加工園區,計劃投資5000余萬元改建茶園,引進抹茶紅茶加工生產線。多家企業負責人表示,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商貿、旅游資源疊加,可為茶企帶來發展契機。
此外,當地還以對戶外庭院適當補助方式,引導試點區域內相對集中的農戶自行改造,共吸引1000戶農戶改造庭院,目前已完成600余戶。截至11月底,當地已吸引20余個茶農旅融合和深加工項目,總投資額超6億元。瀘州市納溪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持續探索“盤活閑置資產+打造產業鏈+以獎代補+農戶少量投入加投工投勞”市場運作模式,發揮政府投資激勵引導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三農”領域。
採訪快結束時,劉光林悄悄告訴記者,態度變積極的莫華貴,近幾日來忙著與區上幾家金融機構對接,准備加大投資大干一場——再流轉一些土地種茶葉,還准備經營民宿和餐飲。(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榮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