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年貨郵吞吐量邁上100萬噸級台階 意味著什麼?

近日,成都成為我國內地第五個邁入“百萬噸級航空俱樂部”的城市。今年繼旅客吞吐量突破8000萬人次后,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再上新台階——年貨郵吞吐量突破100萬噸,居全國城市第五位。
年貨郵吞吐量是民航業主要生產指標,邁上100萬噸級新台階,對成都樞紐、對四川開放發展意味著什麼?將帶來哪些改變?
看意義 規模化運營進入新門檻
“航空貨運和公眾的直接關聯不那麼強,可能大家平時感受不強烈,但它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極為重要。”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曉津說,航空貨郵吞吐量作為民航業主要生產指標,不僅反映了一個航空口岸的集貨能力、運輸能力和物流效率,也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貿易活力的重要標尺。
長期以來,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國內經濟發展高地,年貨郵吞吐量雄踞全國前列。此次成都樞紐邁上100萬噸級台階,標志著成都成為內地第五個“百萬噸級航空俱樂部”城市。
省機場集團副總經理龍勇表示,這一裡程碑事件,不僅提升了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在全國航空物流版圖中的地位和勢能,也充分彰顯了四川省、成都市在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集聚全球高端要素、擴大內外貿易、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成都樞紐客運取得歷史性突破后,貨運又上一個新台階。”成都雙流機場海關副關長劉良說,客貨並舉“雙突破”,助力成都鞏固“中國航空第三城”地位。
成都市口岸物流辦副主任劉學軍表示,100萬噸級意味著規模化運營進入了一個新的門檻,而規模化運營正是提升效益、降低成本的路徑之一。
看數據 成都樞紐連續兩年排位上升
從數據來看,成都樞紐航空貨運連續兩年排位上升。
2023年,成都樞紐完成貨郵吞吐量77.2萬噸,全國城市排名從第七位升至第六位。今年1月至11月,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完成貨郵吞吐量92.7萬噸,同比增長33.4%,全國城市排名上升至第五位。
航空貨運的競爭歷來激烈,成都樞紐何以能“跑得快”?
堅持開放發展的決心很關鍵。“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把航空貨運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之一,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和保障。”劉學軍說。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省機場集團攜手國航、川航兩家主基地航司加大運力投入,引進順豐、遞四方、宏遠等大型綜合物流服務商和電商平台入駐,加快構建11小時“亞歐空中貨運走廊”和5小時“亞太空中貨運圈”。
目前,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已開通國際及地區客貨運航線85條,其中在飛定期貨運航線34條,國際國內全貨運航班日均進出港近40架次,已形成覆蓋廣泛、中轉高效的中樞輪輻式航線網絡。
物流效率提升也很關鍵。劉良介紹,成都海關在雙流機場探索創新“進口空側內轉”監管模式,大幅提升中轉物流效率,幫助企業節約成本約0.5元/公斤﹔在天府機場試點推進“出口多點交運”業務改革,緩解貨物交運資源緊張難題,提升交運效率50%以上。現在,成都海關在雙機場全面實行“7×24小時”免預約通關服務機制,建立鮮活易腐農食產品查檢綠色通道,海關服務“不打烊”、企業通關“零延時”。
看變化 航空貨運升級帶來新業態
隨著航空貨運的不斷升級,一些新業態在萌芽。
今年11月,國內規模最大的三文魚智能加工廠開始在成都試運行。從成都進口的三文魚等生鮮產品,經過初加工后快速分撥至國內各大城市或中轉運輸至日韓、東南亞等地。
從進口三文魚到吸引加工廠落地,與一條貨運新航線的開通有關。去年5月,首條成都至南美洲的全貨機直飛生鮮航線開通后,從成都入境的南美三文魚貨量快速上升,規模已居全國第二位。數量龐大的三文魚,成都及周邊地區僅能消化一成多,八成以上需轉運至國內其他地區乃至海外市場,成都樞紐成為西南地區三文魚的重要“中轉站”。
日前,位於成都空港國際快件中心內的DHL西南國際快件轉運中心項目投入運營。中外運-敦豪(DHL快遞中國區)是航空貨運“超級承運人”之一,2014年就入駐成都,設立成都操作口岸。新投運的西南轉運中心經擴建而成,配備高度自動化分揀系統,快件處理能力提升3倍以上。
據介紹,成都海關將關口前移至成都空港國際快件中心,貨物可從快件中心的倉庫直接到一牆之隔的停機坪,大幅提升中轉作業效率。今后,DHL將把來自四川、重慶、陝西等地區的貨物先集中至成都口岸進行統一操作,再發送到DHL位於香港的中亞樞紐,進而運送至全球各地。
當前,國內航空貨運貨物中,跨境電商、進口生鮮、生物醫藥比重加大。李曉津認為,邁上新台階后,四川應借力良好勢頭,瞄准航空貨運帶來的新業態,聚力招商,促使既有航空貨運產業固化、落地生根,從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眉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