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川劇夢” 守護“資陽河”

一位80后的青年,致力於追逐一個夢想,那就是川劇的振興夢﹔多年來,他堅定守護著心中的一條“河”,那就是川劇“資陽河”流派。他,就是來自四川省資陽市民盟盟員、資陽市及雁江區政協常委、四川壹鳴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和雁江區振聲川劇團創始人張詒,兼任雁江區戲劇曲藝雜技家協會主席。
12月6日,冬日午后,張詒手捧一杯熱茶,講述他心中守護的那個夢、那條河,和他那腔濃濃的情懷……
張詒為“小戲苗”們講授川劇文化。胡佳音攝
回鄉創業,他關注家鄉傳統文化
念茲在茲,躬而行之。
沱江,又稱資水。在此廣闊流域中形成的川劇藝術風格自成一體,稱為“資陽河川劇藝術”。該藝術形式以高腔著稱,在音樂性和戲劇性的結合上達到很高的境界,在川劇五大聲腔中堪稱一枝獨秀。從明清時期起,經過不斷發展,“資陽河”流派成為川劇四大流派之一。百年間,川劇“資陽河”以其高雅的藝術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影響力,輻射沱江流域數市(縣)。
但同其他戲曲一樣,改革開放后,隨著各種娛樂方式層出不窮,川劇“資陽河”逐漸走向衰落。1985年,原資陽縣國營川劇團解散,讓曾經激昂的鑼鼓聲和優美的高腔漸行漸遠,演員和觀眾都出現了嚴重的斷層現象。
1982年出生於資陽市雁江區的張詒,從小受“川劇迷”的祖輩、父輩影響,川劇藝術很早就在他幼小的心頭扎下了根。
大學畢業后,他曾到多家大企業集團工作。2013年,他回鄉創業,參與了一家自媒體的前期創建,成為聯合創始人之一。此后,他十分關注家鄉歷史文化挖掘整理,並致力於川劇“資陽河”流派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張詒的舅舅陳建國開辦雁江區建國川劇團幾十年,曾在資陽建東市場和東門大橋下苦苦經營。2017年,得知年近八旬的舅舅因無力經營、演員隊伍嚴重老化、演出收入入不敷出、川劇團體難以為繼、川劇“資陽河”在資陽瀕臨失傳之時,張詒便萌生了要為守護資陽傳統文化“做點什麼”的想法。
於是,他從舅舅手中接下這杆“傳承與弘揚的大旗”,創立了資陽市雁江區振聲川劇團,並重新把這批老戲骨召集起來,開啟了自己的川劇振興之旅。
川劇“小戲苗”開展川劇體驗活動。胡佳音攝
聯動各界,他悉心守護那條“河”
守護文脈,繼往開來。
張詒身兼民盟盟員、市區兩級政協常委、資陽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秘書長及建言獻策專委會主任等多重政治身份。他從事文化活動相關領域工作,尤其注重對資陽文化建設、川劇“資陽河”流派的保護與傳承,不斷鼓與呼、謀與行、奔與走。
他積極建言獻策——作為政協委員,圍繞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撰寫的提案《關於在北部新城建設中打造“雁北工廠”文創產業園的建議》獲得市政協集體提案一等獎,提案《關於雁江區川劇“資陽河”流派人才培養的建議》榮獲雁江區政協優秀提案,個人多次獲得市、區優秀政協委員,四川民盟社會服務先進個人,以及資陽民盟優秀盟員、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工作先進工作者、政協“有事來協商”工作成績突出個人。
他助力鄉村振興——2021年,在雁江區晏家壩鄉村公園社區打造了川劇展示體驗館,供游客免費參觀體驗,已接待游客15000人次以上。該館先后被四川省文旅廳評為“省級非遺體驗基地”和“全省非遺與研學旅游融合優秀案例”,被民盟資陽市委會授予“盟藝工坊”,作為資陽盟員助力鄉村振興的文化服務基地。張詒本人獲評“四川省突出貢獻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獲評全省非遺與旅游融合優秀案例,張詒倍感欣慰。胡佳音攝
他積極推廣資陽川劇文化——成立振聲川劇團后,廣泛開展各種川劇活動。聯合民盟資陽市委會在當地的字庫山公園等地開展川劇“資陽河”流派藝術展,吸引上10000人次觀看。聯合資陽市非遺展示中心,開展“薪火相傳·閃耀資陽”川劇體驗活動,邀請200多名小學生參與活動。2019年,資陽市主辦第二屆世界川菜大會期間,他策劃並布置了川劇主題展館,開展多項川劇互動體驗活動,吸引游客5000人次以上。2022年起,在雁江區文廣旅局的大力支持下,組織開展川劇進鄉鎮、進學校、進社區等活動80余場、觀眾30000余人次。
振興川劇,他精心培育“小戲苗”
振興川劇,人才培育先行。
2022年6月,在民盟資陽市委會、資陽市文化館、資陽市新聯會、雁江區文廣旅局等組織和部門的支持下,張詒承擔了川劇人才培育項目:在雁江區玉柴學校創建川劇“小戲苗”培養基地,挑選20余名同學組建訓練班,每周組織3名川劇老師到校指導。
經過2年學習,同學們不僅掌握了川劇的基礎知識,排練的節目在該校文藝匯演中連續兩年獲得一等獎和特等獎。今年,“小戲苗”基地增加到4所學校。2022年10月,張詒在資陽環境科技職業學院組建成立了資陽首個高校戲曲社團,聚集了一群熱愛傳統文化、喜歡川劇的青年人,不定期派老師前往指導。2023年,在雁江區文聯的支持和指導下,張詒帶領雁江區戲劇曲藝雜技家協會組織成立川劇鑼鼓訓練班,吸引了30余人參加,學習掌握了近30個曲牌的鑼鼓技法,並新編排練了川劇小品《王二娘說媒》。在成都、資陽兩地民盟組織的大力支持下,邀請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巧茹,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成都文化藝術學校副校長虞佳等川劇名家到雁江開展文化交流,進一步增進川劇“小戲苗”們對川劇的了解和熱愛。
外國友人慕名而來,為張詒的劇團點贊。胡佳音攝
與此同時,張詒不斷創新,以川劇文化為元素打造“蓋小碗”和“戲貓子”等系列文創產品,2024年,以張詒個人名字命名的川劇文創工作室在資陽盟員之家成立,為川劇的創新性宣傳開辟了新路徑。
“資陽河”流派氣象萬千,非遺保護文脈綿長。
9月1日起,《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正式施行,這讓張詒在傳承弘揚的道路上更加充滿信心。他說:“立法傳文脈,振興煥新生。川劇‘資陽河’的‘腰杆’硬了!”
張詒表示,下一步將著手籌劃成資渝川劇研討會,擬邀請成都、重慶兩地川劇專家、演員、戲迷共聚雁江,共同為川劇的發展出謀劃策,聽取大家對保護和傳承川劇“資陽河”流派的意見建議。他說:“我希望通過奔走協調,能給資陽川劇演出創建一個固定的陣地,創作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新派川劇劇目,讓市民在‘資陽河’流派這項珍貴的非遺裡,細細品味其承載的中華文脈。”(胡佳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